曹原,男,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2007年,在深圳耀華實驗學校讀書,曹原用了三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2010年,高考總分為理科669分,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現在,他身在美國,已經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生了。
要知道,即便是大神愛因斯坦,在22歲的時候,也沒有取得這樣的成就。
2018年12月18日,曹原登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因為他突破了困擾人類107年的世紀難題。
2020年5月6日,24歲中國青年曹原在《自然》雜誌上又連發兩篇論文,一時間再次成為整個科學界關注的焦點。
他發的文章主要內容是:科學家們早就發現了一種材料,叫超導體。電子在它裡邊通行時絲絲順滑,沒任何阻礙,如果用它來傳輸東西,沒有電阻,那將節約大量的能量。可問題是,現在人們找到的超導材料,最低溫度要求也是-143℃,想要維持著溫度並大面積推廣,不太可能。於是,科學家們費盡心機想找到室溫下的超導材料。曹原發現了可以說是為苦苦尋覓的科學家們打開了一扇大門,發現了石墨烯在超導材料方面的應用價值。
曹原很牛!他的發現可能將在電界開創一些新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產品,促進生活的進步。
曹原發現了魔角扭曲的雙層石墨烯中發現新的電子態,可以簡單實現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打開了非常規超導體研究的大門。
這不得不讓我打破傳統知識,「石墨是做電極的,不導電的」,而這一成果發現,深層找到了流入石墨中的電子等粒子,再通過人為的電子注入,可以讓石墨導電……
目前,曹原被稱為「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自然》發表論文有多牛?首先,要知道《自然》的地位。
《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細胞》(Cell)並稱為「世界三大頂級科學期刊」。在三大期刊上發表文章,讓無數科學家夢寐以求。其次,要明白《自然》的影響力。
在三大期刊上發表文章,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有博士直言:一位學者如果在《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就可以在國內任何大學找到教職;發表兩篇,就有資格在「211」「985」大學獲得正教授職位。
最後,還要清楚《自然》的上稿率。《自然》斃稿率高達90%,也就是說上稿率僅有10%。而曹原卻先後兩次連發兩篇文章,堪稱「神之操作」。
1996年,曹原出生於成都,3歲和父母搬到了深圳。曹原從小就十分聰明,老師剛說出題目,話音未落他就能給出答案,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
他喜歡研究電子產品,經常偷偷跑到深圳華強北,一待就是一下午,或者買上一大堆電子元件回家研究電子線路。他還喜歡鼓搗化學實驗,因為實驗所需的硝酸銀很貴,也很難買到,所以他還曾偷偷把母親的銀首飾,拿到學校的實驗室裡化解,用以提取硝酸銀。
而那個時候,曹原還不到10歲。父母和學校知道此事後,不僅沒有批評,還愈發重視對他的培養和教育。為了支持曹原的興趣,父母在家裡騰出一間房間,專門用於曹原做實驗。因為學習成績太過優異,以及很小就展現出天才氣質,11歲時,曹原就被選進廣東省深圳耀華實驗學校。
深圳耀華實驗學校是一所致力於培養「天才學子」的學校,學校會根據學生的特長,實行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
最後,曹原一個月讀完初一,三個月讀完初二,不到半年就讀完了初三。並且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課程。
別人寒窗十年備戰高考,曹原只花了三年時間。2010年,14歲的曹原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績,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學院,併入選 「嚴濟慈物理英才班」。該班由中科大與中科院物理所合辦,目標是培養未來活躍在物理及相關研究領域的高層次精英人才。
別人用一年才能完成的科研項目,他只需要兩個月就能搞定,因此被稱為「天才中的天才」。
導師們也對曹原格外賞識。中科大教計算物理課的丁澤軍教授,因教學嚴苛,被學生稱為「丁老怪」;因在學術圈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又被同行稱為「科研殺手」。就是這樣一位讓人「聞風喪膽」的導師,卻說曹原是「很聰明的傢伙」。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曾長淦教授,也對曹原讚賞有加:「(本科)在我們實驗室還發了一篇PRB(物理學術期刊)理論文章。當時就覺得他太厲害了。他是如此的令人放心,只要把題目交給他就行,他一定能做出來!」
2012年,曹原被選為首批赴密西根大學學習交流生;2013年,又受邀前往牛津大學做了兩個月的科研實踐;2014年,18歲的曹原獲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
同時,在導師陳宇林教授的推薦下,曹原前往世界排名前五的麻省理工大學攻讀博士。目前,曹原在該校攻讀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師從物理學家Pablo Jarillo-Herrero,也就是曹原4篇石墨烯論文的通訊合作作者。
希望願曹能夠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也願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學成回國效力。今天的中國,山河雖已無恙,吾輩更當自強。
曹原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都驕傲的名字!曹原這種青年天才科學家,國家要實行嚴格保護,要給他創造優越的科研、學習、生活環境,解決他的一切後顧之憂,讓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