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對工人來說,是治癒還是致鬱?無論這次風波是否有營銷之嫌,視員工為機器人,這樣沒有情感的智能實驗還是儘早停止吧。
近日,杭州一員工發現被公司的黑科技坐墊「監視」引起熱議。據報導,網友「蘋果橙子妹妹」在網上發帖說,公司給員工發放一批坐墊,可以檢測人體心跳、呼吸、坐姿,連到手機上就可以查看數據。本以為是「優選好物」,直到某次在開水房,公司人事問道:「為什麼每天上午10:00到10:30都不在工位上?小心老闆扣你獎金。」(1月5日《都市快報》)
雖然人事是在私下提出,但這樣的靈魂質問仍讓一眾打工人如鯁在喉。有網友甚至提出破題方法「搬幾塊磚放上面」「把坐墊放進強磁場幾分鐘,破壞裡面的電子設備」。對此,涉事公司澄清道:智能坐墊是為了預防辦公室職業病,目的並非在於監控,更不具備相關功能。
發放智能坐墊似乎是對員工的福利與關懷,真正執行起來,實則將員工的時間牢牢掌握。之前,廣東東莞某公司規定員工上廁所需登記,超過兩次就罰款。甚至還有更智能的,有網際網路公司為了限制員工上廁所的時間,屏蔽廁所內的WiFi信號,開發智能坑位顯示系統,充滿科技感。
看中時長而不是效率,是許多公司的通病。其實,比工作時長更重要的,是能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儘快完成工作。一味追求鎖定時間,實則圈不住員工「飄走」的靈魂。
試想,上班的每一分鐘都坐在監視器上,公司人事實時監控,創作者最初的善意難以得到認同。2019年,南京部分環衛工被要求戴上智能手錶,原地停留休息20分鐘以上,手錶就會「喊加油」。事後,這家南京環衛公司稱「只是管理手段,不作為考核依據。」與此次杭州涉事公司所說,老闆得知的監控數據有隱私保護機制,不存在監控數據與員工績效獎金掛鈎情況如出一轍。究竟是否如此,還有待追蹤。但這種監視感,無疑會引起員工的不適。
更重要的是,此舉侵犯了個人隱私,更有數據洩露的風險。上千條明星信息被打包一元販賣的「健康寶」事件風波未平,普通打工人的上班時長也被納入監測,數據若有朝一日遭到洩露,每個打工人都變成了「透明人」。縱然記錄員工身體狀況,並提醒勞逸結合的智能坐墊聽起來很有誠意,但僅是內測,就引起強烈的反對聲音,若產品投入市場,用途更是無法掌控。
公司應重視員工效率、保護員工隱私,說到底,是重視員工本身。涉事公司作為一家科創型公司,黑科技固然是基礎,但有人情味的科技才能長遠發展。人工智慧對工人來說,是治癒還是致鬱?無論這次風波是否有營銷之嫌,視員工為機器人,這樣沒有情感的智能實驗還是儘早停止吧。
◎本報評論員 劉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