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就是說很多天才,都會做出一些瘋狂的舉動。
火星,距離地球大約40億公裡,在人類的視覺上,它呈現暗紅色,古代西方稱之為馬爾斯,在古代中國則被稱為熒惑。
雖然相隔數億公裡,人類卻從來沒有停止對火星的探索,從1971年至今,人類一共在火星上部署了7輛火星車,這些功能各不相同的人造設備向地球世界傳回了大量火星資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火星曾經擁有海洋。
2002年,「科學狂人」馬斯克創辦了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目標是降低太空運輸成本,並進行火星殖民。對別的種族或生物進行殖民,這好樣是西方種族骨子裡的天性,從最早的哥倫布麥哲化,到後來鴉片戰爭,再到現在軍事基地遍布全球的漂亮國。
不過,因為對火星的了解很少,也不知道火星還有沒有其它的生命,這次殖民首先考慮的不是戰爭,而是計劃如何改造火星。天才的思維往往都瘋狂的有點可怕,不是重建就是在毀滅,在馬斯克看來,如果能融化火星兩極地區的巨型冰蓋,那麼火星表面就將再次被液態水覆蓋。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還能補充火星大氣層並提供保溫功能。
怎麼才能融化火星的巨型冰蓋呢?馬斯克肯定不會造個太陽上去曬,而是計劃用核彈爆炸時產生的巨大高溫來融化。俄杭局執行主任亞歷山大部落沈科認為,馬斯克的核彈改造火星計劃最少需要1萬顆沙皇氫彈級別的核彈頭。
馬斯克的計劃究竟是不是一句大大話還不好說,但從專業的科學角度來看,用核彈讓火星地球化遠沒有馬斯克說得那麼簡單,因為氫彈雖然是核聚變,但它是靠原子彈爆炸瞬間的高溫高壓來引爆的,而原子彈具有強放射性,所以氫彈改造的火星輻射強度很可能嚴重超標,這樣一來就背離了開發殖民火星的初衷。與其說是開發火星,不如說是在毀滅這顆星球。
在今天的天文學家看來,火星之所以會從一顆擁有液態水的宜居星球變成今天的荒涼星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行星發電機效應的停滯,行星發電機效應指的是行星內核導電流體流動,進而在天體周圍產生磁場。但由於火星的體積僅為地球的15%,所以火星內核的導電流體在40億年前就因為熱量散發而停止流動了。
火星磁場也是在那時的驟減的,失去了磁場的庇護,火星大氣被太陽風剝離,由此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蒸發了火星地表的液態水,甚至是滅絕了火星上可能存在的初級生命。所以說火星地球化的本質在於重啟火星磁場,而不是馬斯克所說的核彈改造火星。
畢竟沒有磁場,抵禦太陽風的話,再濃厚的大氣層,再充沛的水資源,也還是會在短時間內被太陽風全部帶走,包括馬斯克和NASA在內的各國火星開發計劃,第一步都是在火星上建立封閉基地,然後才徐徐推進。依託火星資源將基地擴大化,甚至是成為火星小鎮。真正的火星地球化要等到火星人類數量足夠多,技術水平足夠先進的時候,才有可能實施。
我是紅螞蟻,一個有思想的斜槓青年,關注我,每天更新精彩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