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是聲音最響亮的鯨類動物之一。它們用叫聲進行回聲定位、交配和交流。它們擁有大量的曲目,因為它們可以發出多達11種不同的聲音,如咯咯聲、口哨聲、顫音和嘎嘎聲。它們也通過磨牙或飛濺發出聲音,但它們很少用身體語言用胸鰭或尾鰭進行視覺展示,也不像海豚等其他物種那樣翻筋鬥或跳躍。白鯨生活在北極和亞北極水域的不連續的環極分布中。在夏天,他們主要是深海中發現從76°N - 80°N,尤其是沿著阿拉斯加海岸,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島西部,北部和俄羅斯。它們活動範圍的最南端包括大西洋的聖勞倫斯河、阿穆爾河三角洲、山塔爾群島和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周圍水域的孤立種群。
一些證據表明白鯨對人類產生的噪音汙染非常敏感。在一項研究中,位於加州聖地牙哥灣的個體產生的最大頻率在40到60千赫之間。同一個人在被轉移到夏威夷的卡內奧赫灣時,發出的聲音最高頻率為100至120千赫。頻率的差異被認為是對這兩個地區環境噪聲差異的反應。這些鯨類用如此高頻的聲音進行交流,它們的叫聲有時聽起來像鳥叫,所以白鯨被稱為「海洋的金絲雀」。和其他齒鯨一樣,白鯨沒有聲帶,聲音可能是由鼻腔袋之間的空氣運動產生的,鼻袋靠近噴水孔。
白鯨有季節性遷移模式。當夏季的冰場在秋季被冰封住時,它們就會遷移到浮冰附近的公海上過冬,或者在被冰覆蓋的地區過冬,通過使用冰穴浮在水面呼吸來生存。夏季冰蓋融化後,向水深1-3米的沿海地區遷移,有時向水深800米的深水區遷移,夏季佔據河口和大陸架水域,有時甚至遊向河流上遊。據報導,在距離海洋數百甚至數千公裡的地方發現了一些團體或個人。2006年6月9日,在距最近的海洋棲息地近1700公裡的阿拉斯加中部費爾班克斯附近的塔納納河發現了一具年輕的白鯨屍體。
白鯨有時會跟蹤遷徙的魚類,阿拉斯加州立大學生物學家湯姆·西頓據此推測,白鯨是在去年秋天的某個時候跟蹤遷徙到河流上遊的鮭魚的。他們最常去的河流包括:亞洲的北德維納河、Mezen河、Pechora河、Ob河和葉尼塞河,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庫薩克維姆河,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研究表明,在河裡呆一段時間可以刺激動物的新陳代謝,促進表皮層的季節性更新。此外,這些河流是新生幼仔的安全港,它們不會被虎鯨捕食。小海豚經常在夏天回到它們母親的河口,有時甚至在完全成熟後還會遇到母親。
遷移季節是相對可預測的,因為它基本上是由日照量決定的,而不是由其他可變的物理或生物因素,如海冰的狀況決定的。流浪者可能會進一步南下到愛爾蘭和蘇格蘭水域、奧克尼島和赫布裡底群島以及日本水域。有幾個流浪者在火山灣展示了季節性的遷徙,在2000年代,一條獨特的鯨魚被用來每年返回Nemuro海峽Shibetsu附近的地區。在更罕見的情況下,流浪的人可以到達朝鮮半島。其他一些人已被證實返回北海道海岸,包括諾託羅湖等鹹水水域。一些人口不是遷移的,某些居住群體將停留在界限明確的地區,例如庫克灣、聖勞倫斯河河口和坎伯蘭灣。庫克灣的種群在夏季停留在最靠近入口的水域,直到秋季末,然後在冬季分散到入口中心更深的水域,但沒有完全離開。
4月,這些在白令海中部和西南部過冬的動物遷徙到阿拉斯加北部海岸和俄羅斯東海岸。居住在恩加瓦灣和哈德遜灣東側和西側的人們一起在哈德遜海峽的海冰下過冬。白海、喀拉海和拉普特夫海的種群在巴倫支海越冬。在春天,這些群體分開並遷移到各自的夏季地點。白鯨利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它們最常見於靠近海岸的淺水中,但也有報導稱它們在深水中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深水中進食並產下幼崽。在沿海地區,它們可以在不斷被陽光照射的北冰洋的海灣、峽灣、運河、海灣和淺水中找到。
它們也經常出現在夏季的河口,在那裡覓食,社交,生孩子。這些水域通常有8 - 10°C之間的溫度。阿拉斯加庫克灣的泥灘是這些動物夏季頭幾個月最喜歡呆的地方。在東部的波弗特海,雌性白鯨和它們年輕和不成熟的雄性白鯨喜歡靠近陸地的開闊水域,成年雄魚生活在加拿大北極群島附近被冰覆蓋的水域,而年輕的雄魚和年齡稍大的雌魚則生活在靠近冰架的地方。一般來說,夏季棲息地的不同反映了每個亞種群在進食習慣、捕食風險和繁殖因子方面的差異。
加拿大、阿拉斯加和俄羅斯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獵殺白鯨以獲取它們的肉、脂肪和皮膚。這種幹皮是唯一一種厚到可以當皮革用的鯨類動物皮。白鯨由於其可預測的遷徙模式和夏季河口及附近沿海地區的高人口密度,很容易成為捕獵者的獵物。北極的土著居民為了獲取食物和原材料,仍然對白鯨進行自給自足的捕獵。這種做法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但人們仍然懷疑捕殺鯨魚的數量是否可持續。阿拉斯加大約有200到550隻動物被殺,加拿大大約有1000隻。然而,在庫克灣、昂加瓦灣和西格陵蘭島等地區,以往商業捕鯨的數量已使該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而土著居民繼續捕殺鯨魚可能意味著某些種群的數量將繼續下降。加拿大的這些地點是當地社區和加拿大政府之間討論的焦點,其目的是允許不使該物種面臨滅絕危險的可持續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