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句諺語:人生六十才開始。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也說:六十歲才是真正的人生。
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曾在微博寫道:52 歲時,當他登頂珠峰下來,他告訴記者,50 歲是一個成功男人輝煌的開始。2013年,他63 歲,從哈佛轉戰劍橋,開始新的學習旅程。——「我感到,人生60,才是開始。」——打開自己,自我更新。追求完美,允許殘缺。
今天帶來的這本書《清單人生》中,女主角布裡特-瑪麗也是63歲。她23歲嫁給丈夫肯特,婚後40年一直過著循規蹈矩、平淡無奇的清單式人生,直到丈夫突發心臟病,她不得不正視一直存在的婚姻危機。
當婚姻遭到背叛的時候,當事人常見的兩種反應是:果然放棄,選擇離婚;既往不咎,重新來過。
我們這位63歲的老太太勇敢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捨棄熟悉的生活,找份工作,重新開始。
作者弗雷德裡克·巴克曼是瑞典作家,《清單人生》是瑞典作家弗雷德克裡·巴克曼的第三部小說,與《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等兩部作品合稱為暖心三部曲。他故事裡的主人公大多是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歲以下的孩子,總能帶給人一種真誠、溫暖的感覺,因此他被稱為「瑞典暖心小說之王」。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看看這位63歲的老婦人,在離開家庭,捨棄生活了40年的舒適圈後,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01 假如命運辜負了你,是全力抗爭還是繳械投降?
人生有一種艱難,是捨棄無比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
一月份的某個周一,布裡特-瑪麗坐在勞動就業辦公室的桌子前,腦子裡卻在想著「叉子、刀子、勺子」的順序。在正常的生活裡,她要收拾廚房,打掃陽臺,照顧孩子,遵循既定的規則,一成不變地過生活。因為正常被最近的亂象打破了,所以她才在這裡——面對頭髮短得嚇人的在辦公室女孩,還要接受用塑料杯喝咖啡,而且桌上沒有杯墊!
女孩要求布裡特-瑪麗填寫表格, 她盯了半天,不情願地寫上了自己的信息,沒有填住址。女孩問起她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她說自己受過教育,1978年當過服務生,結婚之後就一直操持家務,照顧孩子。
布裡特-瑪麗婚後,一直如流水線般過生活:很早起床,梳頭、擺好杯墊和咖啡杯,肯特準備咖啡。他上班時,她在家清掃廚房、收拾床鋪,打理花草,擦拭窗戶。 傍晚時分矗立陽臺,眺望回家的丈夫。為他準備晚餐,幫他洗衣服。照顧他上一段婚姻中的孩子。——她的工作就是把家收拾得體面像樣!
她知道自己的婚姻中存在危機嗎?當然,女人特有的第六感,只是她選擇逃避,不去面對。直到她終於無法再自我欺騙。
「年復一年假裝什麼都不懂,難道這不需要很了不得的想像力嗎?更何況他的衣服都是我洗的,而且我不偷懶,連香水都不用。」那件摻和著披薩味和香水味的襯衫,成為壓垮她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生活的秩序被突如其來的變故驚擾了——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生活的複雜在於不確定性,沒有什麼是恆久不變的,有些人試圖用清單掌控人生,心理感覺上好像具有確定性和安全感。可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規劃的「人生清單」依次完成。如果生活中出現意料之外,打破了清單的應該次序——你是被迫接納,停留在困頓痛苦中;還是選擇改變,重新在未知中探索呢?
女人在關係中很容易迷失,不像男人天生懂得做自己,很多女人步入婚姻,便成為喪失自我的人。
02 原生家庭的創傷,是一輩子要去化解的功課
布裡特-瑪麗,是從小就被原生家庭忽視的女孩,一直生活在姐姐光芒的陰影之下,不值得、不被愛,無價值感等情緒如影隨形,貫穿她生活的始終;她害怕變化,寧願透過窗子看世界,也不敢親自參與,因為那太過冒險,她只想做個文明人,活在自己的標準與框架中。
姐姐發生意外後,死亡焦慮一直伴隨著她,潛意識中她覺得是自己的錯,如果當初告訴姐姐繫上安全帶,或者提示家人對面有車,那意外是不是可以避免?她是懷著深深的愧疚和自責活在世上的。
從那天起,還是個孩子的她懂事得不像話,可是依然改變不了父母的態度。父親回家越來越晚,母親開始沉默寡言,布裡特·瑪麗不停地洗呀、刷呀,期待有一天母親起來後會說「你把家裡打掃得真乾淨呀。」可這件事始終沒有發生過。
就是在極度的悲觀失望與焦慮恐懼中,她遇到了肯特,於是她的生命中重新有了光芒,有了重心。結婚後她以更多的家務付出作為」交換「,期待獲得丈夫的認同和讚美。原生家庭缺口的創傷,在她內心渴望被婚姻治癒,四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奉獻給家庭——沒有工作,沒有朋友,沒有理想,沒有自我,只是清單式的任務,到頭換來的是丈夫的背叛,孩子們的冷漠與敷衍。
社會評價體系,對女人還是有「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導向。表面看起來,布裡特-瑪麗是幸福的,嫁給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和德國人做生意,不僅性格隨和,還愛好廣泛,關鍵還體貼,陪她逛超市、填表格、煮咖啡、去旅行......多麼完美的老公!她呢,也是按部就班的做好賢內助。成為家庭主婦,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看似舒適的不用上班的背後,有多少無奈,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欲哭無淚與難言之隱?
已過花甲之年,布裡特-瑪麗對過往的人生該是多麼痛徹的絕望,才會在脫離外界40年之後,重新出發——她決定為自己找份工作,她要被看到,她要讓人們知道,她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
丈夫出軌,把她40年建立的被需要的價值感和存在感打破了,她又一次成為無價值不被愛的小姑娘!
03 老天爺是公平的,他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開啟了另一扇窗。
幾天後,布裡特-瑪麗獲得一份工作,擔任博格娛樂中心的管理員,工作期限為三周。
博格是個小型社區:廢棄的足球場、關掉的學校、停業的藥房、歇業的商店超市、關閉的醫療中心,還有一條朝兩個方向無限延伸的漫漫長路。這裡的一切都顯得死氣沉沉,除了足球和披薩店,還能引起一些關注。
博格對初來乍到的她非常不友好,先是爆了車胎,接著又被足球砸中腦袋。被足球擊中後,她陷入了短暫的昏迷,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地板上,地板上有股披薩味。她厭惡披薩,因為肯特每次從德國開會回來,身上都帶有披薩味。
布裡特-瑪麗雖身處博格,可是思緒依然在家裡,在肯特身上,意外衝擊帶來的痛苦和傷害,不時縈繞心頭。
她一向喜歡看戲,演員虛情假意的演出,謝幕時還能贏得觀眾的掌聲,這令她著迷。可惜肯特心臟病發,年輕貌美的女人登場,以致於她無法再演下去了——既然演不下去,失去了獲得掌聲的資格,那不如帶著破碎的心,堅定的離開!
人最難邁出的是第一步,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只要勇敢跨越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該怎樣繼續,怎樣保持的問題了。所以,如果想要改變,先開始再說!
04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
布裡特-瑪麗是個非常固執僵化的人,她一旦形成了某種看待世界的方式,誰都別想改變她,這從她堅持買」菲克新「牌子的清潔劑可以看出。
她很小,便對「菲克新」廣告一見鍾情:一個女人站在乾淨的窗口向外張望,她喜歡那張圖,等她擁有自己的窗戶,她每天用菲克新擦窗,堅持了一輩子。因此從沒遇到過看世界方面的問題。只是這個世界沒有看到她。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同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和應對方式。可以選擇怨天尤人,成為受害人,也可以選擇接受挑戰,跨越舒適區,尋找新的可能性。
她從披薩店坐輪椅的女人那裡知道關於博格的很多事情,比如一個叫銀行的女人,曾經是個足球大將,後來因為一場大病失去視力。不熟悉的人會以為她是盲女,其實只是視力障礙。
銀行的父親是鎮上的足球教練,不久前心臟病發作,死在了地板上。所以這群孩子只能靠自己了。她還知道,博格的人們從心底愛著足球。
63歲的老太太雖然固執僵化,可是她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接受命運的考驗,選擇重新出發。在博格,她慢慢學會適應環境,調整自己,接納差異。
布裡特-瑪麗到娛樂中心的第一晚,一夜無眠,她不敢開燈,一直坐在黑暗中——她不怕黑嗎?不恐懼嗎?當然不是!因為她已經習慣了,為別人而活的人遲早都會習慣。
如果一個人過於在乎他人的想法,那很難活出自己的人生!因為所有的注意力都來自於「別人會怎麼看我,別人會怎麼說我,別人會怎麼想我......」
後來她開始主動的改變,她盡力讓娛樂中心的環境看起來整潔舒服些。既然女殺蟲員也無法消滅老鼠,那就學著和平共處吧,她買來士力架,招待老鼠一起晚餐,還當它像朋友般的談心。
結語:生命就是一個過程,最終的結局總會圓滿
《清單人生》是部溫情的小說,作者在描寫博格時巧妙的設置伏筆:一片死氣沉沉中,一條朝兩個方向無限延伸的漫漫長路。
披薩店百無聊賴喝著咖啡的男人與熱愛足球、朝氣蓬勃的孩子們對比;經濟危機下低迷的現實與萬能披薩店裡溫暖的人情對比。
這個地方雖然迷茫,但天真的孩子們,還有博格人對足球深藏心底的熱愛——激情、希望、勇氣一直都在!到了一定的年齡,人生所有的疑惑幾乎可以全部濃縮成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生活。人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你不放棄自己,人生總還有希望。
布裡特-瑪麗成功邁出了跨越舒適區的第一步,接下來,在博格這個陌生的小鎮上,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我們期待下期的解讀。
歡迎關注:@心理諮詢師Crystal
分享讀書,分享成長,分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