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大舌頭、口齒不清,可能是大腦這個區域受到損傷

2020-12-04 楊清語語言

「構音障礙」這個詞乍一聽就給人一種高端的感覺,其實換成大眾所熟知的另一個稱呼,大家就會發出一聲「嗷!原來是它!」的驚嘆。構音障礙的乳名其實就是「大舌頭」。

聽到大舌頭,很多人就會恍然大悟,這可是語言障礙家族的「元老」之一,如果語言障礙也有排行榜的話,大舌頭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三甲。

從廣義上來講,大舌頭的範圍可以涵蓋整個構音障礙譜系,包括功能性構音障礙、器質性構音障礙、認知性構音障礙和聽力性構音障礙。以上類型的共同症狀就是發音不準、口齒不清、發音方式錯誤

造成每種構音障礙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器質性構音障礙是因為發音器官異常或功能缺失,認知性構音障礙的原因是發育遲緩、智力低下、自閉症,聽力性構音障礙是因為先天或後天的聽力損失引起的,而功能性構音障礙(即狹義的大舌頭)患者器質無病變,但存在著各種發音問題。

無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構音障礙,人類的語言功能絕對離不開大腦。人類大腦中有一塊區域是專門負責語言功能的「語言中樞」,這塊語言中樞負責控制人類進行思維和和意識等高級活動,並進行語言的表達。

語言中樞分為幾個區域,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區域之間協調配合共同完成語言的理解和產生:運動性語言中樞負責說話,聽覺性語言中樞負責語言理解,書寫性語言中樞專管寫字、繪畫,視覺性語言中樞負責閱讀。

今天我們重點來講一下運動性語言中樞。運動性語言中樞,也叫「布羅卡氏區」,這個區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產生協調的發音程序

提供語言的語法基礎

言語的動機和願望

可以看出來,布羅卡氏區不僅負責發音器官的工作與配合,還是語法的發源地。如果這個區域受到損傷,那麼患者不僅會出現發音困難、說話不清的症狀,還會導致語言含混、邏輯混亂,甚至出現自發性主動語言障礙,即很少主動說話和回答,語言經常帶有模仿性質,被動說話是常態。

布羅卡氏區在1-3歲時開始發育,直至10-12歲基本發育成熟。在語言發展黃金期,布羅卡氏區異常靈敏活躍,這也就為後來的語言學習提供了基礎。從兒童開始學習說話開始,布羅卡氏區就在發揮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孩子在接收外界聲音信息時,會自動將母語貯存在該區域,並加以理解和應用。該區域的靈敏度與年齡成負相關,這就是為什麼專家、醫生都在強調兒童0-6歲期間語言習得的重要性了。

除此之外,人類大腦中經常出現的「內在聲音」也是在布羅卡氏區完成的。當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腦子裡總是會浮現相關的聲音或畫面。比如當你在減肥期間想吃冰激凌,腦子裡就會有聲音說到「管住嘴!會長胖的!」;當你要上臺演講時,臺詞會在腦袋裡默念出來。這個聲音就被科學界成為「內在聲音」。

一般人的腦袋裡都會有這種聲音的存在,聽力障礙人士也有,只不過他們腦中浮現的是手語畫面。

綜上所述,布羅卡氏區受損就是大舌頭形成的原因之一。其實無論哪種原因,都會導致說話不清、發音不準,只是在根源上千差萬別。這就提醒矯正師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語言矯正手段,以達到期望的治癒目的。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寶寶出生,婆婆讓我看孩子舌頭形狀,不是迷信,原來大有講究
    醫生一問才知道,原來寶媽奶水充足,甚至有時候還漲奶,可寶寶吃奶卻十分困難,有時候還咬的她生疼,不管是哺乳方式或姿勢怎麼換都沒用。醫生見她著急,最後看了下寶寶的舌頭,才得知,原來是寶寶的口腔有問題,寶寶的舌系帶太短了。千萬別小看這種口腔問題,舌系帶短或者長,不僅會影響寶寶的正常吃奶,在未來,還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說話和發音。那麼,什麼是舌系帶呢?他們又有多重要呢?
  • 經常咬舌頭,可能是身體發出的6種「暗示」需要你引起重視!
    咬舌可能是腦部疾病的前兆:一、中風許多中老年人在吃飯的時候常常咬到舌頭,或是嘴唇腮幫子等等。尤其是有「三高」病史的人群,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會大大加重這個概率。如果你反覆咬到舌頭,嘴唇或是腮幫子,應該要提高警惕了,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 「育兒交流」嬰兒吐舌頭怎麼回事?寶寶經常吐舌頭正常嗎?真相在這裡!
    寶寶吐舌頭的原因新生寶寶是不太吐舌頭的,一般來說,寶寶會吐舌頭一般在出生後3、4個月左右開始,有的寶寶更早些,在2個月左右大就會吐舌頭了。其實,對這時的寶寶來說,吐舌頭就好像玩玩具一樣,當慢慢興趣對象越來越多,轉移了,就不那麼頻繁地玩伸舌頭了。推舌反射寶寶在半歲之前吐舌頭是生理髮育的自然階段,叫做「推舌反射」。
  • 父母這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能刺激寶寶大腦發育?不妨多試試看
    研究結果表明:與寶寶的肌膚接觸越頻繁,其大腦皮層的刺激越多,神經系統和大小腦的發育越好。2、《當代生物學》刊登:輕輕撫摸嬰兒會減少其大腦中與痛苦經歷相關區域的活動。該研究顯示,在進行必要的臨床醫療程序之前,輕撫可以有效緩解寶貝疼痛,速度大約為每秒3釐米。
  • 舌頭也會「隱藏」疾病信號?舌癌來臨,舌頭會有哪些不一樣?
    望聞問切是中醫看病的方法,會看眼睛和舌頭加上詢問患者來藉此診斷病情。中醫看眼睛看舌頭都不是多餘的動作,是能看出一些症狀的。例如脾虛的人,舌苔發黃且舌苔很厚,還附帶一層黏液,所以舌頭也可以反應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情況。
  • 童年長期生活在貧困環境中,控制情緒的大腦功能有可能受到損傷
    如果大腦的執行下這本書去接電話;你在心裡默記在孩子踢完球後要去接他們;下次功能存在缺失,那麼就會表現出學習障礙或少兒多動症這類問題。  在正常情況下,只要照料者盡到自己的責任,那麼孩子的大腦執行能力在其3~5歲之間就會有特別迅速的發展。但是,如果孩子在此期間受到虐待,長時間面臨高度的精神壓力,那麼他們的大腦執行功能就有可能受到損傷。
  • 寶寶吐舌頭藏著小秘密,讀懂寶寶的微表情,方可成為合格的父母
    細心的家長們可能已經發現了,寶寶不哭的時候其實蠻可愛的,還會笑、皺眉、噘嘴、吐舌頭等等,這些動作看似不經意,實際上卻蘊含著寶寶想要傳遞的信息呢!作為家長,你有沒有關注到這些小動作,對吐舌頭是否了解其真正意義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寶寶吐舌頭的奧秘吧。
  • 咬舌頭是想吃肉了?不!頻繁咬舌頭可能是中風前兆,別知道太晚
    小時候突然咬到舌頭,家長總是會說:別急,這是你想吃肉了! 當不小心咬到舌尖或舌頭側面時,疼痛感瞬間就傳遞到了大腦,甚至是讓人突然疼到落淚。
  • 總咬到舌頭不僅是貪吃,還可能是身體在預警……
    一起來看看呀~經常咬舌頭是身體病了麼?家醫君總聽人說,常咬舌頭是因為饞肉了,要麼就是身體病了,這究竟有沒有道理呢?你們是不是以為家醫君要一口否認呀?其實,「咬舌頭」這個動作與饞肉沒太大關係,但它還真隱藏著一些健康問題。
  • 吃飯經常會咬到舌頭?別不在意了,多半是這四種疾病找上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在說話、吃飯甚至是睡覺時都會無意識的咬到舌頭,這時候老話就說了,咬舌頭就該吃肉了,很多人都不會在意,如果只是偶爾咬到算是正常現象,但如果經常咬到舌頭那你就要注意了,這是身體發來的「求救信號」,就是疾病來臨的信號。
  • 研究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時的狀態……
    修復大腦和脊髓損傷可能是醫學界最艱巨的挑戰之一。直到最近,這似乎還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近期,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在未成熟狀態下,這些細胞能夠重新生長出新的連接,以在適當的條件下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
  • 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
    4月15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研究,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
  • 《自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
    《自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  Emma Chou • 2020-04-16 10:26:
  • 醫生:這個部位別瞎按,當心中風找上門
    醫生提醒:這個部位千萬別瞎按,當心中風找上門對此醫生表示,有研究顯示,頸部按摩發生腦血管意外的機率在四十萬分之一到三百萬分之一。美國有一項研究發現,有一部分人在進行頸部按摩之後造成了永久性神經損傷、頸部受傷、血栓形成甚至死亡的後果,常見的原因是椎動脈壁損傷,甚至可能會導致說話不利落和眩暈等症狀。
  • 【舌頭上特定區域專司一種味覺】是真的嗎?
    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味覺地圖」。【這是假的!】【真相】「味覺地圖」並不存在。分辨各種味覺的細胞存在於每一個味蕾內,而味蕾在舌頭表面和口腔內都有分布,因此舌頭上有味蕾的區域都能對所有味覺進行分辨。每個乳頭中有一個到上百個味蕾,每個味蕾中有50~150個味受體細胞,味受體細胞識別不同的味覺刺激並編碼形成神經電信號,這些信號承載的味覺信息通過特殊的感覺神經被傳送到大腦皮層,最終變成味覺感覺。[1] 【味覺傳導】味覺受體細胞感受到味覺刺激後,會將這些刺激傳遞給神經纖維,由神經纖維進行長距離傳輸。
  • 這3種哄睡方式,不僅影響寶寶睡眠質量,還可能對大腦發育不利
    因此,很多家長都會十分關心寶寶的睡眠質量,也希望寶寶能夠快速入睡,發育得又好又快。但有些哄睡方式卻並不確當,不僅會影響寶寶的睡眠質量,還可能不利於大腦發育。等到寶寶月齡滿了4個月以後,骨頭逐漸變硬,頭部也更加靈活,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嬰兒枕,但是要注意枕頭質量要好,最重要的是枕頭的透氣性要好,並且不要讓寶寶總是偏向一邊睡,這樣會導致頭型變扁。等到年齡再大一些,等到1-3歲的時候,寶寶的脊椎骨發育得比較完善,家長就可以考慮給寶寶換更高一點的枕頭。
  • 吃飯老是咬到舌頭,真的只是饞肉嗎?其實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如果在吃飯的時候頻繁咬到舌頭,就不是不小心這麼簡單了,可能是舌頭在向我們發「信號」,提示我們身體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那麼吃飯的時候,經常咬到舌頭具體是身體出現了哪些問題?
  • 吃飯咬舌頭是想吃肉?醫生:兩種人若總被咬舌頭,警惕中風前兆
    咬到舌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很多人表示:突然出現的閃電樣痛感,讓人忍不住想哭!舌頭之所以能靈活運轉,和肌肉、神經活動分不開關係。當咬到舌頭之後,這種異常會迅速隨著神經傳遞給大腦,從而讓患者產生劇烈的疼痛感。
  • 惠州:七旬老人種了一嘴牙,結果變成「大舌頭」
    近日,市民魏老伯向我們反映,說他在市區某口腔門診部的牙科診所進行種牙後,出現了口舌發乾、說話口齒不清等異常情況,非常後悔,究竟怎麼回事? 73歲的魏老伯介紹,去年8月份他在某口腔門診部完成了一臺種牙手術,上顎12顆、下顎2顆,一共花了5萬6千元。
  • 老咬舌頭是想吃肉了?不,這可能是疾病前兆
    當這些力量因為嘴巴一時「開小差」,沒有順利作用在要咀嚼的食物上時,你的舌頭或舌側肌肉就可能要承受這種不可描述的痛。人為什麼會咬到舌頭?除了吃飯時偶爾注意力不集中,「咬舌頭」這個看似無意識的動作,可能還隱藏了一些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