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音障礙」這個詞乍一聽就給人一種高端的感覺,其實換成大眾所熟知的另一個稱呼,大家就會發出一聲「嗷!原來是它!」的驚嘆。構音障礙的乳名其實就是「大舌頭」。
聽到大舌頭,很多人就會恍然大悟,這可是語言障礙家族的「元老」之一,如果語言障礙也有排行榜的話,大舌頭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三甲。
從廣義上來講,大舌頭的範圍可以涵蓋整個構音障礙譜系,包括功能性構音障礙、器質性構音障礙、認知性構音障礙和聽力性構音障礙。以上類型的共同症狀就是發音不準、口齒不清、發音方式錯誤。
造成每種構音障礙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器質性構音障礙是因為發音器官異常或功能缺失,認知性構音障礙的原因是發育遲緩、智力低下、自閉症,聽力性構音障礙是因為先天或後天的聽力損失引起的,而功能性構音障礙(即狹義的大舌頭)患者器質無病變,但存在著各種發音問題。
無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構音障礙,人類的語言功能絕對離不開大腦。人類大腦中有一塊區域是專門負責語言功能的「語言中樞」,這塊語言中樞負責控制人類進行思維和和意識等高級活動,並進行語言的表達。
語言中樞分為幾個區域,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區域之間協調配合共同完成語言的理解和產生:運動性語言中樞負責說話,聽覺性語言中樞負責語言理解,書寫性語言中樞專管寫字、繪畫,視覺性語言中樞負責閱讀。
今天我們重點來講一下運動性語言中樞。運動性語言中樞,也叫「布羅卡氏區」,這個區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產生協調的發音程序
提供語言的語法基礎
言語的動機和願望
可以看出來,布羅卡氏區不僅負責發音器官的工作與配合,還是語法的發源地。如果這個區域受到損傷,那麼患者不僅會出現發音困難、說話不清的症狀,還會導致語言含混、邏輯混亂,甚至出現自發性主動語言障礙,即很少主動說話和回答,語言經常帶有模仿性質,被動說話是常態。
布羅卡氏區在1-3歲時開始發育,直至10-12歲基本發育成熟。在語言發展黃金期,布羅卡氏區異常靈敏活躍,這也就為後來的語言學習提供了基礎。從兒童開始學習說話開始,布羅卡氏區就在發揮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孩子在接收外界聲音信息時,會自動將母語貯存在該區域,並加以理解和應用。該區域的靈敏度與年齡成負相關,這就是為什麼專家、醫生都在強調兒童0-6歲期間語言習得的重要性了。
除此之外,人類大腦中經常出現的「內在聲音」也是在布羅卡氏區完成的。當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腦子裡總是會浮現相關的聲音或畫面。比如當你在減肥期間想吃冰激凌,腦子裡就會有聲音說到「管住嘴!會長胖的!」;當你要上臺演講時,臺詞會在腦袋裡默念出來。這個聲音就被科學界成為「內在聲音」。
一般人的腦袋裡都會有這種聲音的存在,聽力障礙人士也有,只不過他們腦中浮現的是手語畫面。
綜上所述,布羅卡氏區受損就是大舌頭形成的原因之一。其實無論哪種原因,都會導致說話不清、發音不準,只是在根源上千差萬別。這就提醒矯正師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語言矯正手段,以達到期望的治癒目的。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