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於正月初十進入楚地(即今湖南省),歷時約三個月,先後遊茶陵州,上清潭,麻葉洞,衡山,湘江,瀟水,九嶷山,耒水,於四月初七轉入廣西。這一段給我的感動和震撼特別多。一來我到過衡山,對湖南這一段有更多直觀上認識,可循著地圖跟徐霞客同遊。二來其時正值隆冬,徐霞客不畏風雪,於山石茅棘中攀高峰墜危崖蹈深潭,不必親歷其境你就可從他文字裡感受到撲面冰冷和攀墜懸崖的緊張。本篇為讀書筆記,分兩部分,一為徐霞客探幽精彩片段摘錄,二是就個人閱讀《徐霞客遊記》的感受略敘一二其特點。
精彩片段
反覆雲陽山。「……山陰冰雪擁塞,茅棘交縈,舉步漸艱。二裡,路絕,四顧皆茅茨為冰凍所膠結,上不能舉首,下無從投足,兼茅中自時有偃宕,疑為虎穴,而山中濃霧四起,瞰眺莫見,計難再下。乃復望山巔而上,冰滑草擁,隨躋隨墜。念嶺峻草被,可脫虎口,益鼓勇直上。」大雪,濃霧,荊棘叢生,亂石縱橫,虎穴,光是想到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爬山就讓人打顫。
「……遂與顧僕掛石投崖,懸藤倒柯,墜空者數層,漸聞水聲遙遙,而終不知去人世遠近。」路絕,只能攀著藤蔓樹枝下墜危崖。
涉水上清潭。「餘乃解衣伏水,蛇行以進……出洞,披衣猶覺周身起慄,乃爇火洞門。」請想像一下在冰天雪地的時候跳進河裡。
探幽麻葉洞。當地人說麻葉洞是神龍蟄伏之地,都不敢進去。徐霞客在當地人圍觀下進入,得以飽餐洞中美輪美奐的景色。出來,圍觀眾人大為敬服,以為神靈護佑。面對眾人稱讚,徐霞客一句「吾守吾常,吾探吾勝耳,煩諸君久佇,何以致之!」令人神往不已。其後自言「然其洞但入處多隘,其中潔淨乾燥,餘所見洞,俱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爾!」讀來又讓人會心一笑。土人畏如龍潭之地他蹈之如常,一句「吾守吾常,吾探吾勝」便已道盡。
快然入夢來。「……是晚碧天如洗,月白霜悽,亦旅中異境,竟以行倦而臥。」一日連探上清潭、麻葉洞,寫完當天日記沉沉睡去。這句意境驚人的美,我綴句其後:一日飽餐煙霞,至此快然睡去,人生至樂!
徐霞客遊記特點
其一,最重要的,徐霞客的遊不是為了吟賞煙霞,也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做地理考察。山川地貌,水文特徵,這些是他遊記裡主要記載的,再輔以歷史人文,既嚴謹又具科學精神。從他的遊記中我們難得看到情感外露的記載,更少見空發議論。私以為在他看來,「遊」不是目的,「考」才是。
目的決定人的行動,我們一般人了解徐霞客那種大無畏的攀登精神往往驚嘆不已。那確實值得驚嘆,然而我們更要明白,徐所以如此,不是他天生喜歡涉險,也不是他一點不擔心蛇蟲虎豹、龍潭虎穴、草莽強盜。只因他志向堅定,這些常人眼中可怖的困難在他心裡早有料及而視為必經之途。我到今日才算略懂徐霞客,從前只用了常人眼光,徒知讚嘆欣羨而已,壓根不了解他的精神世界。有志者,事竟成。此非虛言,徐霞客可以做我榜樣者又一也。
其二,考察全面記述完備。拿遊衡山舉例,徐霞客前後約用了九天時間,上下左右,幾乎遍歷衡山諸勝。對衡山的山脈走向、水流特徵、廟宇古剎等做了非常準確的記述和總結。試問如果只是簡單的遊,哪裡需要闢小路蹈危崖,上下左右這麼久?
石鼓山,湘江與蒸水匯合的地方,原有一些建築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所毀。今得益於徐霞客的記錄,陸續得以修復。雖不能盡其原貌,其建築文物精神依然可考。徐霞客遊記記述的完備不知留給後人多少精神財富,功在當時,利在今日,善哉霞客!
為什麼世間只有一個徐霞客?因世間幾乎沒人抱有跟他一樣考察山川地貌的志向。平常出遊的人,止乎遊,止乎爬而已,對所遊之地所爬之山,其地理人文漠不關心。當然,不必人人做徐霞客,他的壯舉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心心念念者唯其精神而已。什麼精神?同樣是爬山,同樣是遠遊,這是我們常人的便宜之計,然而卻是徐霞客一生的志向。這就是區別。
其三,其四,其五……自然有,這裡不贅述了,明此一二再讀徐霞客已可別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