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景玥】埃及官方數據顯示,該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截至11月底已超過11.5萬例。進入冬季以來,埃及每天都會增加300例左右的確診病例。考慮到全面復工復產復學,埃及政府近日多次發出通知,呼籲民眾採取嚴格防疫措施,防止冬季疫情加劇。不過,從《環球時報》記者的觀察看,多數埃及人顯得「大大咧咧」,對防疫措施並不上心。
儘管埃及政府已宣布強制戴口罩令,違反規定的人將處以最高4000埃鎊(約合1700元人民幣)的罰款,但人們依然我行我素。在埃及首都開羅,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街頭戴口罩的人僅10%,其中一些人還露著鼻子或將口罩拉到下頜處。在開羅大學,多數學生也不戴口罩。一位商學院大二男生告訴記者:「我們喜歡社交和熱鬧,各種聚會是一定要搞起來的,畢竟都半年多不見了。況且,新冠病毒看起來也並不可怕」。記者住處樓下的咖啡館幾乎每晚都人滿為患,大部分人依舊熱情地行貼面禮。記者近日又去了其他幾家咖啡館,進去以後基本找不到空位,和疫情前的熱鬧程度相差無幾。每到周末,都有年輕男女在街頭聚會,唱歌跳舞,而尼羅河上五彩斑斕的遊船也在照常營業。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街頭隨機採訪了20多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埃及人,其中近八成的人表示「新冠病毒沒什麼可怕的」,「得不得新冠肺炎聽天由命,再怎麼防護也沒用」。還有一些人說,埃及的炎熱氣候和較強的紫外線可能是控制疫情的「天然法寶」,並強調「埃及人口結構年輕,所以輕症和無症狀患者較多,死亡人數相對較少」。
客觀地說,在疫情暴發初期,埃及當地幾大報紙對於抗疫的宣傳比較積極,幾乎每天都有好幾個版面介紹本國抗擊疫情和外國防疫的情況。埃及電視臺的黃金時段也會推出有關疫情的專訪,如多次請中國駐埃及大使去介紹中國的抗疫經驗、疫苗研發情況及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非洲國家在相關領域的合作。但近期,埃及媒體上關於疫情的報導似乎少了一些,或許這也是民眾對新冠病毒缺少緊張感的原因之一。
11月初以來,中國駐埃及大使館陸續接報60餘例臨時來埃出差或中轉回國的中國公民在埃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案例。實際上,生活在埃及的中國人都十分重視個人和家庭的防疫措施。一般情況下,大家出門都會戴口罩,而且一定是捂住口鼻,謹慎細緻的人還會戴手套。咖啡廳、餐館、健身房等公共場所幾乎看不到中國人的身影。
但一些生活在埃及的華人家庭也遇到孩子怎麼上學的難題。10月份埃及學校複課後,不少華人不敢把孩子送到學校上課,總是請病假或事假,但請假時間一長,埃及教育部門就會有人登門造訪,問家長為何不送孩子上學。他們通常會要求家長必須送孩子上學,否則會有處罰。一位孩子在國際學校上一年級的華人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天天都提心弔膽的,真想讓孩子休學一年算了。」
「大大咧咧」的埃及人和小心謹慎的中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儘管如此,埃及人依然對中國的抗疫模式打心眼裡點讚。埃及新聞總署政治院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海珊·伊斯梅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我們可能做不到,但中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並實現經濟正增長,同時積極 分享抗疫經驗,讓整個世界受益,這種『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負責任的大國擔當值得世界為之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