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爺所到之處,可以令所有蟲子都聞風喪膽。
因為求生技能太過強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以為貝爺能夠pk掉自然界的任何動物和危險。
但最近,有一種動物把貝爺pk掉了,它們就是:野生動物。
4月上線了一部新紀錄片——
《水深火熱的星球》
豆瓣9.4,又一部高分之作:
片子由美國國家地理和貝爺聯手製作,獲得過奧斯卡獎的Guillermo Navarro和拿過艾美獎的Martha Holmes擔任製片人,歷時三年拍攝而成。
和一般的「動物世界」不同,《水深火熱的星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出發,探索了地球上最惡劣的生存環境,以及那些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動物。
求生之王貝爺,自然也是親身上陣的,不僅參與拍攝,還參與配音解說。
紀錄片總共分為6集,把地球上最深、最高、最冷、最熱、最潮溼和最乾旱的自然棲息地,都呈現在觀眾眼前。
酷寒、灼熱、深海等等,所有你想像不到的極端境地,其實都有生命存在。
完全點中紀錄片的主題:水深火熱。
第一集就以高山為主題,紀錄的是生活在高海拔低溫度的冰雪高山之上,承受著低氧和高危風險的動物們。
有白頰黑雁、草獅尾狒、雪羊、金雕、雪豹等等。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被用作了片頭的雪豹。
它們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上,常年靠厚實的皮毛抵禦寒冷,靠敏捷的爪子在峭壁間行走。
同時也在捕獵時承擔著衰落的風險。
片子裡的這隻雪豹,就因為捕獵從峭壁上摔下,衰落距離高達60米以上,險些喪命。
但適者生存,捕獵的危險永恆且合理地存在於自然界中,維持著生態平衡。
而另一種危險則不:全球變暖。
因為氣候變化,喜馬拉雅目前每十年溫度便要提升一度,這對生活在這座山脈上的動物來說,是致命的威脅。
比如雪豹,按照常理,雪豹的皮毛厚度抵禦的應該是零下29攝氏度的低溫。
歷史生存環境,使得雪豹進化出了最適合在極端寒冷環境中奔跑的器官和皮毛。
但冬天一過,喜馬拉雅山脈的溫度便可能達到19攝氏度。
這樣的高溫既不利於雪豹存儲能量,也會加大他在奔跑時的體力消耗;而且期間為了覓食,它搜尋獵物的面積還要高達200平方公裡。
所以片中的雪豹,只能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於飢餓中慢慢向死神走去。
同樣的道理,高溫使得高海拔山體變得更加乾旱和荒蕪,獵物出沒時間和存活數量都會減少。
如此惡性循環之下,每一個物種的存活概率,都會變得越來越小。
這也是為什麼,雪豹願意冒著墜落的風險,去追獵物。
從影片前段我們可以看到,動物並不是生來就願意為了捕獵搭上性命的。
最後的那搏命一擊,不過是事關生死的最後一次浴血嘗試而已。
金雕生存於北半球的幾乎每一座高山上,它們可以在3000米的高空任意翱翔,俯瞰地球萬象。
雙翼展開可長達2米,一個俯衝敏捷度勝過直升飛機,並且眼神犀利能夠於高空中一眼窺見食物,是頂尖捕食者沒錯了。
而到了冬季,金雕則需要為了捕食,每天飛行至少160公裡以上的距離。
看了它們不得不說,人類除了大腦,確實其他各個方面都能被野生動物吊打的。
對於野生動物來說,生存第一,繁殖第二。
比如在金雕環節,就上演了一出絲毫不留情面的男女混打。
一隻雄性金雕在趕走了烏鴉,獨享狐狸屍體的時候,一隻雌雄金雕也看中了這頓美餐。
於是兩雕動用巨爪和雙翼,廝殺了起來。
動物世界裡的不可描述畫面已經沒有,取而代之的是招招致命的生存競爭。
一天能飛160公裡以上的金雕,尚且難以找到食物,更何況是生活在地表的四肢動物們。
同樣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的物種,還有草獅尾狒。
因為氣溫上升,草獅尾狒必須前往海拔更高的地方,尋找適合自己的青草。
在高山峭壁間的不斷遷徙,一方面要承擔墜落的風險,一方面還要承擔適應新環境的壓力。
隨著生存壓力的加大,群體內鬥也會愈發嚴重,尤其是對於靈長類這種需要靠武力爭奪交配權的動物來說。
往上爬、適應、再往上爬、再適應;終有一天,再高的山也有爬到頂的時候。
到了那一天,草獅尾狒的命運又該如何,我們都不知道。
第二集的主題是海洋。
圍繞著我們最熟悉、最陌生,同時也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一個生態區域展開。
涉及到的動物有:水母、珊瑚、綠海龜、虎鯨、藍鯨、乳光槍烏賊等等,以及各種潛伏在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的神秘動物。
其中對比最明顯的,應該屬珊瑚和水母。
珊瑚多生活在淺海區域,同時這裡也是最為繁華和重要的海洋棲息地,陽光和氧氣都十分充足。
珊瑚礁佔據的海底總面積不足千分之一,卻孕育了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
這裡波瀾壯闊、華美斑斕,成為了最常出現在朋友圈的潛水背景之一。
然而,在過去的75年裡,海水正在持續不斷地變暖,隨著升溫速度越來越快,珊瑚礁的生存也在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哪怕只上升3攝氏度,它們都會被迫排出為自己提供食物的藻類,同時失去色彩,形成白化現象。
這種現象,說明珊瑚正在走向不可逆的消亡。
也就是說,如果海洋溫度一直不下降,珊瑚礁將變成一片荒蕪。
最後這塊包攬萬象、孕育著海王四分之一生命的境地,將不復存在。
近30年來,全球已經有四分之一的珊瑚礁消亡,造成了約4000種魚類無家可歸。
而更高更快的氣候變化,說明還有更多的生命也在劫難逃。
與珊瑚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水母。
因為體內水分含量高達95%,所以水母可以輕而易舉地生長,直到變成龐然大物。
沒有骨頭、沒有血液、沒有大腦的水母,反而成為了最能適應正在不斷變化的海洋環境的霸主。
它們無懼氣溫升高、氧氣減少、鹽度變化、酸度上升、塑料汙染,也難遇天敵。
在大多數海洋動物都因為氣候變化而瀕臨滅絕時,繁殖和發育都極快的水母,卻能夠更加肆無忌憚地侵佔海洋。
而一旦海洋生態系統被水母破壞過之後,完全恢復就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了。
同樣又是一場慘烈的惡性循環。
人類甚至都不需要直接獵捕,我們所造成的每一點氣候問題,都像蝴蝶效應一般,影響和波及著那些距離我們千裡之外的生物。
在過去的40年裡,野生動物面臨的挑戰,比過去6500萬年間還要艱巨。
溫度的變化,影響的是他們的作息、身體機能、獵捕周期等方方面面。
一根小草的消亡,帶來的可能是半個羊群的消亡,半個羊群的消亡,影響的可能是整個豹群的滅絕。
而氣候影響,又在極地環境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對於我們來說,全球變暖或許只是夏天少穿一件衣服、空調多用幾度電。
而對於極地來說,全球變暖是以公頃記融化的冰川、以公裡記攀升的海拔,以及高山之巔隨時可能壓死人的雪崩。
而對於生活在極端環境的野生動物們來說,它們用了數千年的時間進化出的適應寒冷或酷熱的皮毛器官。
現在卻要在短短幾十年間,將這些武裝付之一炬。
同時賠上性命。
獵捕競爭已不是它們的最大威脅,環境才是。
《水深火熱的星球》也在告訴我們,野生動物確實比貝爺更強大,但面對人類的毀滅,它們同樣也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