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生物都需要合適的生存環境條件,這其中就包括了氧氣、液態水和適宜的溫度等。但在地球的極地地區,那裡生存著一些似乎對環境溫度沒什麼要求的生物,它們能夠常年在溫度低至零下幾十度的地方生存,就例企鵝、北極熊和北極狐等。實際上除了這幾種生物之外,極地地區還生存著不少種類的昆蟲。經過研究,它們體內已經進化出了一些抗寒機制和生存技能,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南極海洋裡存在一種長相較為狂野的昆蟲,這一昆蟲名為巨海鱗蟲,人們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它的體型就像是一把長度達到20釐米左右的刷子,因為其體表兩側長滿了絨毛。根據昆蟲學家的介紹,巨海鱗蟲體表的容貌並不是為了裝飾而生的,而是為了幫助它在海中移動而生的。除此之外,這些絨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當抵禦敵人攻擊的防具,也能變成抵禦寒冷的工具。對於巨海鱗蟲來說,它們從來都不會對食物有過高的要求,無論是新鮮的肉還是腐肉,它們照吃無誤。
如果說巨海鱗蟲還沒有體現出極地地區昆蟲的生存本領,那麼接下來這種名為「冰蟲」的昆蟲則讓人大開眼界。冰蟲,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能夠在冰上生存的昆蟲。據了解,研究人員在初次發現這種昆蟲的地方就在一塊溫度低至零攝氏度的冰川上。那麼,冰蟲是怎麼做到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下生存的呢?對此,科學家對它們的內部構造進行研究,發現其體內存在著體溫調節的機制,這種機制讓它們即使在冰冷的環境中內部的器官也不會被結冰。
相反地,冰蟲極其怕熱,只要環境溫度超過5攝氏度,它們體內就會生成溶解酶來進行自我溶解。此外,這種昆蟲喜歡在冰上挖洞,然後白天的時候就躲在裡面,到了晚上才出來吃冰面上被凍僵的生物。最後,這種能在嚴寒環境下生存的昆蟲,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它就是水熊蟲。水熊蟲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緩步動物,它們既能夠在高達上百攝氏度的火山口生存,也能夠在氣溫低至零下幾十攝氏度的環境中生存,被公認為地球上生存能力最強的昆蟲。
曾經有科研團隊為了研究水熊蟲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將其置於模擬太空環境當中。眾所周知,真實的太空環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輻射,對生物體會造成嚴重的損傷。但是水熊蟲進入太空環境之後並沒有立即死亡,研究人員觀察到它似乎進入了休眠狀態。後來通過研究發現,水熊蟲將自身的水分全都拍了出來,讓自己進入隱生狀態。只要它們一有機會再接觸到水,就能夠退出隱生狀態。而極地生物的存在,說明了地球眾多生命中存在能夠克服艱難環境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