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之,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赤兔馬中有呂布'。在《三國志》中,只有幾句話,便使呂布的形象躍然紙上。後來的小說家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也用到了這個詞,並把它提煉成「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就是這八個字,讓後世三國迷把呂布當第一武將,把赤兔當第一馬。寶馬配英雄豪傑,赤兔馬先後跟隨呂布、關羽,助二人馳騁沙場,縱橫亂世。但赤兔馬卻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騎上去很好,騎上去一定會出問題。
這匹馬全身赤裸,火炭似的,沒有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到項,高八尺;嘶叫咆哮,似要騰空入海。
作者在《三國演義》中對赤兔馬的外形,無論大小、體態,還是毛髮、聲音,都有詳細的描寫。把「赤兔」叫做「赤菟」,「赤」叫做紅,把「黑」叫做虎。因此,赤兔就是象老虎一樣兇猛的神駒,是馬中的王后。赤兔馬首次出陣,是李肅向董卓獻計。那時呂布還在丁原的麾下,與董卓的交戰讓他很是吃力。李肅聽說董卓有一匹日行千裡的良馬,便提議用這匹馬和金銀珠寶結心,將呂布策反。受到李肅的慫恿,呂布果然向董卓背叛丁原。
《三國演義》是一部以歷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的章回小說,站在「尊劉貶曹」的角度創作,有很多不合邏輯的情節。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曾試圖以七星燈為自己續命;如《草船借箭》,此書與諸葛亮無關,也是強加於諸葛亮,因此魯迅先生評價「諸葛的智者多近妖」。儘管《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分很多,但它仍然遵循著最基本的客觀規律:人都有生老病死。甚至曹營的第一個謀士「鬼才」郭嘉,到時候也要下線,諸葛亮也不例外。
書中描寫的武力值第一的呂布,謀略值第一的諸葛亮,兩個頂級人物都經歷過生死,何況區區一匹良馬?白兔馬雖為馬中皇者,卻也遵循著生與死的自然規律。赤兔馬的出賽時間是漢獻帝初平二年(190年),陪關二爺敗走麥城時是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即赤兔馬出賽三十年!在曹操消滅呂布之後,赤兔馬便落在了曹操的手中,關二爺被迫「降漢不降曹」,為了拉攏關二爺便以赤兔馬贈予他。正因為這個故事,赤兔馬成了關二爺的坐騎。
從赤兔馬的外表來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赤兔馬在這個時候已經成年了。一般而言,兩歲馬就可以成年,戰馬的服役期僅為短短的3年,好馬也不能超過5年。馬匹對於騎兵來說,就是戰鬥力的保證,所以,戰馬到時候應該被淘汰了。另外,古代的騎兵一般不是一人一馬,而是可供多人交替使用的馬。馬匹成年後每成長一歲,就相當於人類成長三歲,只需將其轉換為服役時間,30年的光景就相當於野兔馬年!若在服役前再計算年齡,以18歲或16歲換算,赤兔馬的「人類年齡」已過百歲!
在建安四年(199年),呂布才當過九年司馬,這一年也就相當於人的年過四十才當上司馬。因此,呂布在縱橫馳騁時,赤兔馬的表現都非常出色。可是赤兔馬終究難逃老法,最後竟被人絆倒:「兩下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並用,先將關公坐下馬來。關將軍倒下,被潘璋部下馬忠所獲。」不難看出,關二爺被擒,是因為赤兔馬被絆倒,而非因為與人交戰而落馬。再說關二爺在呂布死後看誰都像插標賣首,高傲的性格註定了他最後的失敗。
一個老將軍,一匹老馬,一生縱橫戰場的下場很有可能就是死沙場。像其他的謀臣猛將一樣,關二爺在該下線時也不得不下線,即使是當時他沒騎赤兔馬,也終究難逃敗走麥城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