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等人一路上經過了不少國家,其中最讓人覺得新奇的地方恐怕莫過於西涼女兒國。這個國家都是女人,統治者也是一位女王,要想傳宗接代只需要喝一口子母河的水。
雖然這都是小說中的內容,但是吳承恩也並非完全在胡編亂造。玄奘取經回來後,和弟子編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裡面就有關於女兒國的記載,這很可能就是吳承恩的靈感來源。
波剌斯國西北接拂懍國,拂懍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多諸珍貨,附拂懍國,故拂懍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產男,皆不舉也。
這個拂懍國就是東羅馬帝國,而西女國具體是哪個國家已經無法考證,因為玄奘並沒有到過東羅馬帝國,這可能只是他在印度聽到的傳說。不過這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它證明了印度存在女兒國的傳說。
古希臘關於「女兒國」的傳說更加廣為流傳,也就是著名的「亞馬遜族」。傳說中,亞馬遜族只有女人,她們會囚禁男人用來傳宗接代,男人完成任務後就被殺死,誕生的女孩會被好好培養,男孩則下場悽慘。
亞馬遜人崇信戰神和獵神,在常年的訓練下,她們十分勇猛好戰,絲毫不亞於男人。荷馬在史詩中大量地講述了亞馬遜女戰士的故事,幾位希臘英雄都曾大戰亞馬遜女戰士,其中包括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
但是,有趣的是,儘管荷馬對亞馬遜人有如此多生動的描寫,現代的考古學家和史學家卻連她們的一根頭髮都沒找到。究根到底,亞馬遜人的傳說只是古希臘人的誇大和臆想,荷馬的史詩又起了重要的宣傳作用。
不管是西女國還是亞馬遜族,都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它們真實存在。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像西涼女兒國那樣的故事,在它們這裡是不可能發生的,男人要是真的去了,生還機會十分渺茫。
而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關於真實的女兒國的記載,也就是所謂的東女國。
《隨書》記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 《舊唐書》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
東女國就在今天的四川附近,書中說它有大小八十餘城,幅員遼闊,普通居民們住的房子都有六層高,女王住的是九層高樓。由此可見,東女國並非未開化的部落,他們有著較高的建築水平。
與西女國、亞馬遜族不同,東女國的本土居民並非只有女子,也有不少男子。但是它也絕非男士們夢想的天堂,因為東女國的傳統觀念是重女輕男,女子掌握著國家的大權,男子不能參與政事。
和中原王朝不同的是,東女國的女王不止一人,而是大小兩個女王共同管理朝政,不過她們都是一個家族的。國家大事主要還是由大女王來處理,小女王只起一個輔助作用,她們不會天天上朝。
而且她們不採用世襲制,而是採用內部選舉制。如果大女王去世了,就讓小女王即位,再選一個新的小女王;如果兩人都去世了,就在原來的家族中選出兩個最有聲望的女人,讓她們成為新的女王。
儘管男人沒有實權,但他們仍要承擔重任,因為女子不像亞馬遜女戰士那樣驍勇善戰,所以軍隊中的士兵統一都是男子。而且使者也多由男子來擔任,可能東女國人也知道其他國家男性的地位更高。
東女國一直保持著母系社會特點,可以說是真正存在過的女兒國,不過它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吐蕃逐漸崛起,唐朝和吐蕃進行了上百年的徵戰。東女國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只好當根牆頭草。
看見吐蕃日漸強大,女王主動提出通婚;看見唐朝更加強勢,女王馬上派人上貢。唐朝對此沒有意見,吐蕃卻十分生氣,認為女王背叛了他們,派兵攻打東女國,恰逢女王死於叛亂,吐蕃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納入版圖之中。
不久後,吐蕃內部也發生叛亂,吐蕃王同樣死於非命,東女國趁機再次獨立。但是吐蕃很快就穩定了下來,再次吞併東女國。
在時間的磨合下,東女國的政治體系逐漸被取締,昔日的「女兒國」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