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佳
在剛剛結束的莫斯科人質事件中,俄羅斯「阿爾法」特種部隊依靠心理戰、突襲等方式,較為順利地制服並擊斃了50餘名車臣匪徒。在這過程中,特種部隊施放了一種具有催眠作用的「特殊氣體」,非常引人關注。
俄美研製水平最高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警察、內衛部隊大都裝備有具有特殊作用的各種各樣的毒劑,專門對付大規模的恐怖事件,如扣押人質、劫機等。
人類在衝突中使用有毒物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30萬人遭受了各種毒劑和氣體的侵害。一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強烈譴責使用各種化學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1925年6月17日,籤訂了日內瓦議定書,其主要內容是嚴禁在戰爭中使用毒物、有毒氣體和細菌。
儘管如此,許多國家並沒有停止研製有毒氣體,而在戰爭中使用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生產和儲備的有毒氣體及毒劑達到50萬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4倍多,具有研製有毒氣體能力的國家有15—20個。現在,美國和俄羅斯的研製水平最高。
二戰以後,一些國家開始研製更加先進的有毒氣體,具有高毒性和高滲透性。近些年來,隨著國際恐怖主義的日益猖獗,一些國家將儲存的部分毒劑和有毒氣體轉為警用,用以對付劫持大量人質、劫持民航客機或佔領重要設施的恐怖分子。
毒性較小的可轉為警用
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軍隊和警察中儲存的毒劑(毒氣)主要包括6大類14種:神經性毒劑,如沙林(GB)、梭曼(GD)、塔崩(GA);糜爛性毒劑,如芥子氣(H)、路易氏氣(L);全身中毒性毒劑,如氫氯酸(AC)、氯化氫(CK);失能性毒劑,如畢茲(BZ);窒息性毒劑,如光氣(CG)、雙光氣;刺激性毒劑,如亞當氏氣(DM)、西阿爾(CR),以及其他的植物殺傷劑。
由於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和窒息性毒劑的毒性過大,不宜警察部隊使用。因此,世界各國在軍轉警用的毒劑中,主要使用兩種毒性相對較小的毒劑:刺激性毒劑西埃斯(CS)和失能性毒劑畢茲(BZ)。美國等一些國家已經在反恐部隊解救人質時使用過刺激性毒劑CS。(下圖:一個毒劑彈藥儲存庫)
失能性毒劑(如畢茲)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毒劑。畢茲毒劑是一種白色或微黃色晶體,無味、不溶於水。人吸入這種特殊氣體10—30分鐘(根據所噴灑的濃度)之後會出現不適症狀,身體感到乏力、嘔吐、口乾、視力模糊、神志不清。如果不及時搶救,會導致心跳停止或窒息而死亡。反恐部隊在消滅數量較多的恐怖分子時,有時會使用這種毒劑,可起到「不戰而勝」的效果。
警用毒劑須慎重使用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為了保持均衡的軍事態勢,在軍備方面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在化學毒劑方面也是如此。當時,蘇聯擁有多家軍用和警用毒劑研究所、14個生產化學毒劑的工廠,約有300萬噸包括各種毒劑在內的化學彈藥,分別貯存在9個基地內。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大量銷毀化學武器及各種毒劑,有些被轉用為對付恐怖分子。
蘇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刺激性毒劑和失能性毒劑,但是從來沒有大規模地使用過。此後,蘇聯/俄羅斯科學家又先後為內務部隊研製出了性能超過哥羅芳、毒殺芳、石風以及畢茲等的毒劑。由於研製這些毒劑都屬國家高度機密,即便是美國和蘇聯這樣的軍事和情報大國,對其他國家的毒劑研發與生產情況也是知之甚少。美國科學家認為,儘管美國警方也在研發非致命性迷暈氣體,但俄羅斯的警用畢茲毒劑和西埃斯毒劑與美國的同類毒劑不完全一樣,其毒效可能超過美國。比如蘇聯時期生產的警用失能性毒劑,如果通過泵吸或其他方法噴灑到空氣中,人暴露在這種毒氣中很快就會出現無法行動、記憶力喪失、虛弱和心跳加快等反應,嚴重者會全身抽搐,隨後就張開嘴巴,完全失去知覺和記憶力。
目前,雖然俄羅斯還保留有一定的毒劑研究機構,但已經不再繼續研製毒劑。其工作重點主要是研究如何把原來軍用的毒劑轉變為警用,裝備給內務部負責國家穩定與安全的特種部隊,並極其嚴格、妥善地儲存和保管這些警用毒劑,防止出現被盜、失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