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國家,教授向來是有著很高的學術聲望和社會地位的人。這些年,隨著國內文化復興,知識分子的地位也水漲創高,教授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學術頭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重,而講席教授,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講席教授一職,在各個國家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講席教授都作為教授中的最高級別而存在,只有某一個研究領域建樹奇高,著作等身之人才能勝任。那麼,在今天的中國,講席教授到底有多厲害,地位到底有多高?
各個國家的講席教授
西方國家的高校中,被稱為「professor」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不過,在美國,「professor」也是有級別之分的,從低到高分別為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Professor (教授)或 full Professor(正教授),以及最高的 chair professor(講席教授)。由此可見,在美國,講席教授是所有教授中級別和聲望最高的,通常只偶遇在各自領域取得成果斐然且的學者才能擔任。
而在英國,並沒有明確的「chair professor」的說法,通常說的「professor」同樣是在研究或學術領域有突出成績的人,就相當於美國的講席教授。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講席」,當選者被尊稱為「盧卡斯教授」,只授予一人,只有數學、物理領域最傑出的研究者才能擔任,350年來,牛頓、狄拉克、霍金等科學巨匠都曾擔任這個職位。此外,「卡文迪許物理教授」同樣是這樣至高無上的榮譽頭銜。
至於德國,作為現代大學制度的發源地,同樣給予講席教授崇高的榮譽。成為德國的講席教授就意味著已經代表這個領域的最高水平,既是這個研究領域的權威,也是學術帶頭人,不管是科研實力還是學術成績,都旁人所難以企及的。
中國的教授制度演變
自近代以來,中國經過幾輪教育體制改革,借鑑西方和前蘇聯教育體制,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體制。早在清代末年,當時的清政府開始興辦新學,國內的大學就開始設有正教員、副教員等職。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後,教育部門規定大學設立教授、助教授制度,也標誌著國內的大學開始有了真正的「教授」。此後,雖然幾經改革,教授一職從來沒有消失過。
直到1927 年,當時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布了相關的條例規定,大學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個級別,這種制度延續至今。如今,在中國的大學之內,教授依然是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只不過,今天的教育部門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細化。根據教育部和人事部聯合發布的相關規定,我國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其中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
我國的教授是聘任制的,除了一般的教授之外,還有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職教授、榮譽教授等。而所謂的「講席教授」,在中國最能對應的,應該算是「講座教授」——一個象徵著重大科研成就以及崇高學術地位的教席名銜。
中國的講席教授有多厲害
2019年,清華大學首聘三個講席教授,其中,「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頒給了該校教育研究院石中英教授和人文學院黃德寬教授,而「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則頒發給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
由此可見,講席教授首先不是一般的學院能夠擁有的,通常是國內頂尖的大學才會設立的。其次,清華大學設立講席教授,首次只授予三個人,可見其要求之高。不管是石中英教授、黃德寬教授,還是段路明教授,都是自己所在領域中的權威,成為講席教授,受到人們的尊重也是實至名歸。
除了學校授予的講席教授之外,國家的一些「講座教授」也與之類似。例如,中國的長江學者,就包括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不過,這裡的講座教授與「講席教授」不完全相同,每年只有1-3個月的時間是需要全職教學的。
雖然具體要求各有不同,但不管在哪個國家,還是國內的哪所高校,「講席教授」都是不折不扣的榮譽頭銜,是高等大學所授予的最高學術地位的學者。隨著國內教學體制逐漸與國際接軌,高級知識分子受到應有的尊重,也能夠吸引更多人投身學術研究。希望我們的「講席教授」也能具有國際影響力,培養出更多國際一流的學術領軍人物,那時候,我們的學術氣象必定會更加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