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成功進行了5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目的是為了準確掌握我國人口的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為國家制定人口政策以及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我國人口普查的最大特點是規模大、投入高。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準確登記和處理全體人口及其相關指標是一項極其龐大而又複雜的工作,如此
宏大的調查規模只有動用國家力量才能完成。如果把人口普查看作是一項科學實驗的話,這項實驗所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其他的常規實驗所無法比擬的。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人口普查作用認識的變化,我國5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調查項目指標及類別有很大的變化,但概括起來不外乎為3類:自然指標、社會指標和經濟指標。在自然指標中,有的是直接反映人的生物學屬性的,如年齡、性別等;有的則是與人的生物學屬性相關的指標,如出生、死亡、民族等。合理開發和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對於研究中國人群的生物學特徵,促進中華民族體質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生物學調研存在局限
人的生理變化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大,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迅速,使得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育率水平都發生了顯著性的變化,這可能對人的生殖、發育、衰老和死亡進程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群體的健康水平。研究社會、經濟、環境和心理等因素對人的生理影響及其機制是關係到民族素質與體質健康的重大課題。
為提高民族素質,各國都十分重視本民族的體質特徵及其相關生物學研究。多年來,通過對中華民族各群體的生物學特徵的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往的研究大都採用傳統的調查統計方法,選用的樣本規模不大,這對於許多人類生物學課題的研究是有效的。但是這些常規的調查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在一些特別的人類生物學課題研究中,其作用就顯得極為有限,甚至無能為力。
調查統計作為人類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制定調查研究方案時必然需要確定合適的樣本規模。調查統計時的樣本量過小,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樣本量過大,雖然結果更為可靠,但是勢必增加研究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然而,人類生物學中的一些重大課題涉及小概率特徵及其規律研究,如雙生子的發生,超老齡群體的衰老和死亡進程等。由於研究的對象在人類群體中本身就十分稀少,要定量研究決定和影響它們變化的因素及其機制,傳統的調查研究方法是很難滿足要求的。因為這些研究需要調查的樣本規模非常大,設計和實施如此規模的研究項目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這些都是制約重大生物學課題取得進展的重要原因。
可以將人口普查看作規模宏大的生物學研究
由於我國的國情以及人口普查的一些特點,使得我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資料中蘊藏著豐富的人類生物學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人口普查看作規模宏大的人類生物學研究,並且這些研究結果是其他任何傳統的人類生物學研究無法完成和替代的。
以雙生子的發生問題為例。在人口普查方案中,並沒有為普查雙生子設計專門的調查項目,實際的每張登記表中,記錄了育齡婦女在過去的一年(或一年半)時間裡的生產狀況。如果按每6個月為時間單位統計每個育齡婦女的生產記錄,就可以得出雙生子的出生結果,並用於雙生子發生規律研究。因為除雙胞胎及多胞胎以外,婦女在半年時間裡不可能生產兩胎及多胎。雙生子發生規律研究對於揭示中國人群的女性生殖生理、體質生物學特徵和生育健康有重要意義。
人口普查的結果還可以為進一步開展人類生物學研究提供線索。例如,關於衰老和長壽的研究,人口普查提供了詳細的長壽人群的年齡性別分布以及長壽地區的年齡性別人口狀況,為衰老生物學和老年醫學深入研究影響衰老和壽命的各種因素及其生理機制提供了線索。
微觀水平和宏觀水平是開展人類生物學研究的兩個重要方向。在微觀領域,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組學的興起,生物學家正致力於不同群體間遺傳異質性的研究。弄清人的遺傳基因的功能差異是重要的,而基因的功能最終要通過生理生化過程在表型上表現出來才有意義,因此,研究表型水平上的生物學差異是探討基因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些由微效多基因或功能甚為複雜的基因控制的性狀在不同群體間表現出微小的差別或很低的發生率――如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雙生子的發生
率等性狀――只有通過調查統計極大的樣本量才能滿足需要,對於這些常規研究方法難以達到目的的課題,人口普查資料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人口普查作為由國家實施的特大規模的項目,應當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的需要,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制定人口普查方案時可以廣泛聽取多方學者的意見,在不增加人口普查項目規模和難度的前提下,使人口普查的調查方案更加科學合理,普查結果更能適合多方研究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人口普查資源,為揭示我國人口的體質生物學特徵、提高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貢獻。(作者為黃岡師範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