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丟兩個「邦交」,蔡當局壓力沉重,官媒中央社發布新聞,聲稱大陸擬定「臺灣介選計劃」,下令升高對臺打擊力道,不計代價爭「邦交」、停觀光客,並逐步升高軍事威嚇。這是一個全球獨家新聞,唯一消息來源匿名,讓人懷疑是否假新聞。假設這個消息為真,我們真的要為臺灣慶幸,情報團隊能力讓人讚嘆,能夠掌握大陸一舉一動,是繼1996年李登輝掌握「啞巴彈」信息後,情報上的又一大勝利。
只是,這可能嗎?
從有選舉開始,民進黨這類「毀X」、「滅X」計劃就屢見不鮮。1998年臺北市長選舉,陳水扁說馬英九是「新賣臺集團」的一顆棋子;2007民進黨黨內初選有「滅蘇條款」、「毀謝十人小組」;乃至於去年臺南市長的「滅哲計劃」、「毀妃三部曲」,現在又有「介選計劃」、「黑英計劃」。
總而言之,選舉一到,民進黨的「X計劃」就層出不窮,比超級英雄電影的免洗反派還不值錢,而媒體總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歷年「X計劃」中,最荒謬者莫過於著名的「南線專案」。
2006年陳水扁陷入「政務機要費案」疑雲,某媒體忽然以顯著版面「獨家」報導:陳水扁政務機要費的支出,是為了強化對澳洲關係,因此成立「南線項目」,以政務機要費進行機密外事;並且同樣引用匿名的消息來源,指全案是在北一女門口給錢,並籤收單據。
情節太過離奇,外界始終將信將疑,直到陳水扁卸任後,才向臺「特偵組」坦承「南線項目」全屬捏造。讓臺灣民眾驚訝的,一是身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居然帶頭編造假消息,丟自己也丟臺灣的臉;二是特定媒體也甘願委身「執政者」,為了讓陳水扁能夠從弊案中脫身,對於陳水扁提供的信息照單全收,什麼垃圾都吃得下去。
只是,今天蔡當局版本的項目,居然是由臺灣通訊社主導,實在破了扁時期的下限。需知臺灣「中央社」是由臺當局捐助成立,高層人事是臺當局說了算,本就不具備中立性。「執政者」要操縱「中央社」不是難事,只是淪落到倚靠「中央社」來帶風向,也就表示其他媒體都已保持距離,不再信任「執政者」的訊息。
「中央社」說,「斷交」、減少陸客、升高對臺軍事威嚇是大陸的「介選計劃」,但蔡英文「在野」時,嘲諷馬英九的「外事休兵」,說「外事是靠實力不是靠善意」?那麼蔡上任後兩岸重啟外事戰端,大陸不再有一絲善意,這是蔡英文求仁得仁的結果,與「介選」有什麼關係?
至於陸客的減少,也是從蔡英文上任第一天就開始。馬英九時期苦心經營的兩岸交流,蔡英文說是大陸「讓利」,不安好心。民進黨過去說「陸客一條龍」,對臺灣產業沒有幫助,甚至嫌棄「陸客來臺,海外旅客都不來」。照這樣的說法,大陸限縮陸客,那臺灣觀光業根本是應該放鞭炮慶祝才對,這是為蔡英文助選,又何來「介選」?還是「中央社」認為,蔡英文才是大陸希望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所以大陸此舉,是為了有助蔡英文的選情?
更何況,如果這真的是臺灣安全單位匯整的信息,那麼大可正式發布新聞稿,或由這位「情報人士」到臺「立法院」廟堂之上,向代表民眾的「立法委員」提出報告,才能彰顯情報單位工作成績。蔡當局卻由「中央社」發布新聞後,讓其他媒體求證,蔡英文辦公室再「被動證實」。這種自導自演,自己跟自己唱雙簧的手法「非常民進黨」。
臺灣有一句話「不會駛船,嫌溪彎」,正是蔡英文「執政」困境的寫照。民進黨的兩岸路線就是「對抗、對抗、再對抗」,發生衝突不用思考,膝蓋反射嗆大陸就對了;那對抗之後居於下風,是「執政者」應該要反省自己的路線,而不是抱怨對手不安好心。
《孫子兵法》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顯然民進黨在兩岸路線是不折不扣的敗兵。但蔡英文可能不在乎,藉兩岸之敗戰而得選舉之勝利,那是藉由臺灣民眾的苦痛而換取民進黨的快樂,又有何不可呢?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