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蔡 娟 陳杭杭 記者史玉成)11月13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位於法國巴黎市郊的凡爾賽議會中心隆重開幕,共有來自國際計量局(BIPM)正式成員國和附屬成員國(經濟體)的近300名代表出席。國際單位制(SI)自1960年形成以來最為重大的歷史性變革或許將在本屆大會上實現。
本屆大會為期4天,將於第4日表決關於國際單位制修訂的決議,因此備受國際計量界關注。決議如果獲得通過,將於2019年5月20日世界計量日起正式實施,開啟計量的常數化和量子化時代,實現國際單位制有史以來最為重大的歷史性變革。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出席大會。代表團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秦宜智任團長,團員由來自總局計量司、國際合作司、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相關人員組成。
據了解,大會第一天的議程中,確定了投票成員國正式名單和通過會議議程;聽取了國際計量委員會主席關於自上屆大會以來工作進展的報告;聽取了國際計量局工作報告及關於國際計量互認協議(The CIPM MRA)影響力和評審的相關報告等等。
據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在前方參加會議的人員介紹,國際計量局局長馬丁·米爾頓在工作報告中,專門就中國為國際計量局能力建設和知識傳播項目提供的自願性支持和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感謝。在以成員國的自願性支持為基礎的「BIPM能力建設和知識傳播項目」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主導了旨在提高非洲國家食品安全檢測水平的「真菌毒素標準物質」項目,派遣了訪問學者開展研究,並提供實驗試劑和原料,組織召開國際研討會。共有來自南非、土耳其、泰國等6個國家的國家計量院的13名訪問學者通過該項目受益,學習了真菌毒素標準溶液製備和定值技術,項目成果將直接幫助以非洲國家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建立農產品貿易急需的真菌毒素測量能力,受到了國際計量界的高度關注和項目參與國的廣泛讚譽。
此外,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還與國際計量局在真菌毒素、時間頻率和重力、用於世界協調時(UTC)的北鬥系統時間傳輸領域籤署了3項合作協議。同時在化學、時間頻率、電學、電離輻射、行政管理等領域,累計向國際計量局派遣了12名訪問學者。據悉,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還特別受邀將在大會第二天做關於中國食品安全計量工作及與國際計量局合作工作的大會報告。
本屆國際計量大會受到極大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際單位制將進行修訂。新定義將影響7個SI基本單位中的4個: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以及所有由它們導出的單位,例如伏特、歐姆和焦耳。千克將由普朗克常數(h)定義;安培將由基本電荷常數(e)定義;開爾文將由玻爾茲曼常數(k)定義;摩爾將由阿佛加德羅常數(NA)定義。正如馬丁·米爾頓所說:「SI的修訂是科學進步的一座裡程碑。用基本常數作為我們認識和定義質量、時間等自然界基本概念的基礎,意味著我們在深化科學認知、推動技術進步、解決許多社會重大挑戰方面的基礎更加堅實了。」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的國家計量院,始終緊跟國際計量科學前沿。目前,該院已在玻爾茲曼常數、阿佛加德羅常數等基本物理常數測量,以及量子基準的建立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特別是該院利用聲學法和噪聲法兩種方法測得的玻爾茲曼常數,為SI溫度基本單位開爾文的修訂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國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中更好地應對科技、產業和民生各大領域的全球性挑戰奠定了基礎。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