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帶娃讓科研人員父母工作效率下降

2020-08-05 今日科學

當新冠肺炎3月份登陸英國時,牛津大學的博士後Michele Veldsman把兩歲女兒從託兒所中接了出來。她和丈夫一起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這樣他們就可以各自有半天的工作時間。

然而,當Veldsman回復完緊急郵件和學生的問題後,已經沒剩多少時間可以用來分析數據和寫作。「我正在做的許多科研工作確實需要持續集中精力。」她說,而時間嚴重缺失。

幾個月來,像Veldsman這樣的故事充斥社交媒體。美國佛羅裡達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Michelle Cardel說,在社交媒體上花5分鐘就可以看到有多少人在經歷類似的掙扎。

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的一項對約4500名美國和歐洲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最初幾周,與其他科研人員工作時間下降了16%相比,有5歲或5歲以下孩子的科研人員報告說,他們進行研究工作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少38%;有6歲到11歲孩子的科研人員的工作時間減少了32%。此外,對約3300名巴西學者的調查也發現,作為家長,尤其是年幼兒童的母親,他們無法按計劃提交研究稿件。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動物學副教授Jessica Metcalf說,上述科研人員作為家長遭受的打擊並不令人驚訝,但這些數據強調了科學家父母現在需要額外支持的理由。她說:「我的同事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以便在孩子們醒來之前工作。」

鑑於上述挑戰,許多學者正在推動採取措施,以減輕作為家長的負擔。比如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後和教職員工上個月致函管理人員,要求儘快重新開放校園日託中心。

美國大學協會主席Mary Sue Coleman則表示,不能用「一刀切」的辦法解決家長面臨的挑戰。例如,研究生和教員可能需要不同形式的支持,方法也可能因學科而異。

「我希望大學能真正與那些受到影響的人進行認真地討論,共同提出一些解決辦法。」Coleman說。

此外,大學管理者的處境也很艱難。作為大學前校長的Coleman表示,新冠肺炎給經濟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人們談論的很多問題都需要資金才能解決,而這將是供不應求的,因此解決起來會非常艱難。」(徐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0-0921-y

相關焦點

  • 「佛系爸爸」帶娃曬太陽走紅,網友:父愛如山,一動不動
    隨之男女平等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爸爸在家裡帶娃,媽媽出門工作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然而,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邏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有時候爸爸帶娃總是會引出一些問題。我們也常常能夠在網上看見有一些佛系爸爸帶娃的事件,真是令人覺得又好哭又心酸。
  • 人販子又出「新招式」,光天化日拐走娃,遇到這3類人父母要避開
    前言提到人販子,很多家長都是恨得咬牙切齒,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貝,父母看待孩子的生命遠比自己的更加重要,在生活中,父母不管為孩子付出多少都是心甘情願,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孩子受到傷害或者被拐走,一般孩子被壞人拐走,那麼孩子以後的人生也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會讓父母越想越害怕
  • 為什麼優學派AI伴學機器人V6這款智能帶娃神器廣受歡迎?答案就在...
    然而,由於工作繁忙,缺乏專業教育知識等一系列原因,很多家長往往扮演不好這種角色。這時候,優學派AI伴學機器人V6剛好就能彌補這段教育空檔期,幫助家長對寶寶的啟蒙以及行為進行科學的引導和教育,讓家長在家輕鬆帶娃,廣受家長好評和寶寶們的喜愛,是當之無愧的智能帶娃神器。那麼,優學派AI伴學機器人V6是如何實現智能帶娃的呢?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 父母協同育娃,才是家庭穩固的根基
    但是想想,如果從一開始就引導孩子父親參與到育娃的整個過程當中,夫妻合力協同育娃,也許是維護家庭穩固的最有力的辦法。 哪怕父親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能佔到三成,也不要完全脫離育兒的實踐,只有了解帶娃、育娃的不容易,才能懂得體恤對方,才可能尊重和感恩對照顧家庭付出更多的一方。 而且在協同育娃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夫妻雙方更多的交流和互動,這也是增進夫妻親密情感的重要契機。
  • 帶娃出去大自然教育是什麼意思,給孩子不一樣的教育體驗
    對於一個媽媽來說,你很難說你究竟是盼著工作,還是盼著休假。反正休假快到尾聲的時候,你含著淚、咬著牙,告訴自己要堅強,一切就要結束了,馬上就要回到辦公室搬磚了,想起來收件箱裡上千封未讀郵件心裡就非常踏實、非常燦爛、非常亞克西。
  • 天貓國際X全球寶藏好物,傳授90後父母帶娃秘訣!
    90後爸媽成為母嬰品類主消費力,購物更傾向於一站式購齊,對於帶娃力求省心省力、更潮更秀。所以他們的「鈔」能力升級,為培養優秀的寶寶,願意為高質量、更大牌、更多附加價值母嬰產品支付高溢價。當然,90後爸媽愛娃也愛自己,帶娃也要自己的個性生活,在培養寶寶的同時,也追求個人的不斷進步。「孕育新生≠放棄自己人生」的育兒理念在年輕寶爸寶媽中更加明顯。
  • 都在吐槽老人帶娃,但全職外婆/奶奶的辛苦有人理解嗎?
    別人千辛萬苦幫你帶,不知道感恩,還嘲笑別人,老年人放著自己退休之後的幸福生活不過,難道該幫你帶娃麼?」 「這屆年輕人太難伺候了。」 「到處都是年輕父母在吐槽老人,怎麼不見老人吐槽年輕人呢。」
  • 服裝店監控下的一幕,讓父母毛骨悚然,家長帶娃出門一定要小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上的寶,萬一被人販子拐去了,對一個家庭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不少家庭因為孩子被拐賣而支離破碎,父母為了尋找孩子工作也不要了,一輩子生活在後悔懊惱之中。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段服裝店的監控,媽媽和奶奶帶著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在服裝店裡面給奶奶買衣服。
  • 公獅獨自帶娃,手法卻看得人大跌眼鏡:爸爸帶娃活著就好
    媽媽帶娃的方式和爸爸帶娃的方式可謂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爸爸帶娃通常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活著就好。那麼動物界是否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呢?獸醫小明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一隻公獅子帶娃的故事。於是工作人員便將它送去了醫院休養幾個星期,但是這兩隻小獅子該由誰照顧呢?他們想到了小獅子的爸爸,於是便把兩隻小獅子交託給了公獅,讓它獨自帶娃。然而公獅帶娃的手法卻看得人大跌眼鏡。只見公獅一臉的不耐煩,望著自己身後的兩個小毛孩,似乎一點也不把它們當成自己的親生骨肉。要是它會說話,想必這會兒嘴裡都開始罵罵咧咧了吧。
  • 優學派AI伴學機器人——聰明寶媽的智能帶娃神器
    我想著肯定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煩惱,我就去我經常取經的寶媽群裡詢問了一番,被安利了優學派AI伴學機器人V6這款智能帶娃神器。有優學派AI伴學機器人在,早教啟蒙也可以很有趣這個假期格外長,我家孩子整天在家鬧騰著玩,對學習不緊不慢的,我這心裡真是急得慌。
  • 在家帶娃才是主要原因
    在論文中,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對4,500餘位科研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了分析,比較了其中的性別差異,並對子女撫養、專業差異等影響因素做了分析與探討。問卷調查數據即便是像學術界這樣信息化如此完備的領域,確定問卷調查範圍和受訪者聯繫方式也並不容易。
  • 寶媽帶娃的一個動作,引起無數媽媽共鳴,當媽的才明白其中含義
    這個動作對於帶過孩子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寶媽抱孩子時間長,太累了,她們藉助衣角,來讓自己能夠省點力。雖然,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但是,在很多家庭裡,孩子都是媽媽帶的比較多。很多寶媽甚至是獨自承擔起了帶孩子的重任。寶媽小芳的丈夫平時工作比較忙,所以孩子都是小芳一個人帶。
  • 分享一個月阿爾法蛋大蛋2.0體驗感受,輕鬆帶娃必備單品!
    最近聽到很多父母在吐槽假期帶娃多不容易,但吐槽歸吐槽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其實還有一群人他們帶娃更不輕鬆,比如爺爺奶奶……長輩們年紀大了,身體也不靈活了,思想也沒那麼前衛了,父母復工之後,孩子自然就交到長輩手裡了,老人帶娃都是一套——只要娃不哭,想幹啥就幹啥。即便如此,一天下來老人們還是累的夠嗆。為了讓家裡的老人也能喘口氣,我試著購買了阿爾法蛋大蛋2.0,看看它能否幫助老人輕鬆帶娃!
  • 有這3種特徵的老人,帶出的娃不僅頭腦聰明情商也高,你家是嗎?
    現在多數家庭是由老人幫忙帶孩子,他們有豐富的經驗能更好的照顧娃,而且還能減輕年輕人的生活壓力。雖然老人帶娃子女更輕鬆,但凡事有利有弊。都說隔代親,老人容易把娃慣壞,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其實並非全部如此。由他們帶孩子好處多多,首先,能解決老人退休後無人陪伴的問題,避免讓他們孤單。其次,孩子有親人的陪伴,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內心會建立安全感,有利於自信的養成。
  • 親子科學實驗:做個「不插電」手電筒,在家帶娃探索海底世界!
    長假在家,一時間「高質量陪玩」成了寶媽群中一個熱門的話題。憨弟和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創意親子遊戲,提高孩子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能激發他們的想像力。用「手電筒」和文件袋,就能讓孩子看到海底世界!需要的材料也很簡單:透明文件袋、黑色記號筆、彩色筆、白紙、黑卡紙和安全剪刀即可。
  • 生娃前後的差距有多大?冒「毀容」風險生娃的媽媽,都是勇士
    於是就有了「生娃前VS生娃後的對比」話題,很多寶媽紛紛曬出自己生娃前後的對比,一眼就能看出前後差距有多大。 爸爸可以很快享受為人父母的快樂,但媽媽還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學習如何照顧孩子,才能勉強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好媽媽」,但在努力為孩子付出的同時,可別忘了自己。
  • 外國爹媽曬出「帶娃前後對比照」,人類幼崽的破壞力,中外都一樣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國爹媽帶娃不容易,外國爹媽帶娃是不是容易一些?畢竟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每家都有三四個孩子,外國媽媽帶孩子仿佛特別輕鬆,完全沒有壓力,那麼,真的是這樣嗎?看完這組外國爹媽「帶娃前後的對比照」就明白了,原先的想法錯了,他們帶娃也沒輕鬆到哪裡去。
  • 3歲男孩長出「鯊魚牙」,媽媽著急送醫檢查,醫生:無知的父母
    寶媽小王在孩子出生後就成為了家庭主婦,夫妻倆經濟條件很好,寶媽專心在家養育孩子,眼看著兒子一天天茁壯成長,可是兒子食慾越來越差了。 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在養娃方面沒有經驗,平時太粗心大意,最後受傷的總是自家孩子。 這種情況要如何避免呢? 1.
  • 研究人員:父母大多都被「騙了」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很多人都聽過「左撇子的孩子更聰明」這句話,認為經常用左手的人右腦會發達許多,所以要比右撇子聰明,事實真是如此嗎?「左撇子」等於右腦開發?曾有研究人員表明:「左撇子」更聰明並不等於右腦開發,父母別被「騙」了。
  • 因為娃一句話,這對夫妻用185天帶娃環球去北極,你有這個膽量嗎
    於是辛巴的父母義無反顧地帶著兒子騎著一輛三侉子出發了!他們用185天,途經12個國家去北極看北極熊。辛巴5歲的時候,又用146天,縱穿南美洲,去南極看企鵝。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說過: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帶孩子到世界去,但我們可以把世界帶到孩子眼前來。這套通識啟蒙繪本《環球國家地理繪本》,就將世界鋪陳在孩子的眼前,讓孩子在家就能遊遍世界,見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