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超強颱風「利奇馬」自8月10號凌晨在浙江登陸後,以其強大的破壞力致山洪暴發、堰塞湖決堤、江水倒灌、城市內澇,之後向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給多個省份造成災害。
根據中央氣象局公布的數據,1949-2018年,平均每年我們需要做好應對7個颱風的威脅的準備。
雖然對於颱風登陸,全國人民、特別是南方的朋友們早已見怪不怪。颱風過後,我們仍然有不斷完善颱風應對之策的願景,對颱風的來去多一份思考、討論。
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的颱風愛在哪兒扎堆登陸?哪裡是颱風災害高發易損地區?有理數梳理了相關颱風數據,嘗試從數據的角度尋找一些颱風減災啟示。
Part1|最常見的地方
颱風本質上是一種熱帶氣旋,和美國等地常出現的颶風、印度出現的風暴在氣象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出生地不同,擁有了不同的名字。
根據《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19201–2006),我國將熱帶氣旋登陸時刻的強度分為以下等級:
1949-2018年,我國有12個省份曾經歷過熱帶氣旋登陸帶來的影響,在這些省份生活的人們,都有機會感受颱風眼從頭頂飛過帶來的緊張感。不過,數據顯示颱風明顯更喜歡去「敲」個別省份的門,廣東、海南等東南沿海省份颱風登陸最多。
但若按強度來看,臺灣才是「最受傷」的那個。根據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資料中心公布的登陸熱帶氣旋名單,1949-2018年中國共登陸了12個超強颱風(強度等級:SuperTY),這裡面臺灣佔了一半。登陸臺灣的6個超強颱風,其中有5個在福建二次登陸,但強度都下降至強颱風或颱風,寶島臺灣為祖國大陸擋了不少風雨。
縮小比例尺具體到颱風登陸的縣市看,2004-2018年,廣東、福建、臺灣、海南等東南沿海省份直面颱風的市、縣城市數量最多。其中臺灣的花蓮、宜蘭、臺東,海南的文昌、萬寧,廣東的湛江(徐聞、坡頭等地)、汕尾,福建的福清、晉江、莆田等地都是沿海颱風災害高風險城市。
此外,上述分析還可以看到,像臺灣、海南這樣的海島地區,城市遭遇到極端颱風的概率比其他沿海省份的城市更大,頻次也更多。2004-2018年,登陸颱風次數最多的前五個縣市城市都集中在這兩個海島地區。
因此,這些地區的颱風災害風險更高,需要人們做的颱風防災工作也愈多。
Part2|最受傷的地方
颱風一旦登陸,由於與陸地摩擦的關係消減其中心風力,強度都會逐漸減弱,那是否意外著內陸的城市在颱風來臨時可以輕鬆一點呢?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有些年份內陸省份颱風災害損失比沿海地區還要嚴重。
有理數整理了2004-2016年間,各省份因颱風造成的受災情況數據,大陸地區有20個省份受到颱風不同程度的影響,颱風災害影響最深甚至可達湖北、河南等地。而今年的颱風「利奇馬」從浙江登陸一路北上,甚至對東北遼寧地區都造成影響。
回看近些年颱風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2004-2016年,不完全記錄109場颱風共導致大陸地區3127人不幸遇難,這其中還不包括248名失蹤人口;福建、廣東、浙江、湖南這幾個省份傷亡情況最為慘重,湖南是唯一一個死亡人數在500人以上的內陸省份。
2004-2016年各省份熱帶氣旋災害人員傷亡情況——繞不開的2006
為什麼一個內陸省份比一些沿海地區的傷亡更大呢?罪魁禍首來自2006年的颱風「碧利斯」。
2006年由於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來得早,強度大,登陸時間又非常集中,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全國共有1522人因颱風災害死亡,7225.1萬人受災。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0604號颱風「碧利斯」及減弱的低氣壓深入內陸,2006年7月14日開始,湖南省東南部發生特大暴雨,湘江出現自199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
據當時當地媒體報導,到2006年7月21日,全省因災死亡346人,失蹤89人,其中,郴州市所屬的資興市死亡197人,失蹤69人。而資興市死亡人數中大部分是居住在山坡或河流旁的山區村民,受山洪暴發直接威脅。
有理數在梳理颱風災害時,發現一個與之有相似之處的颱風傷亡案例。2009年8月7日颱風「莫拉克」在臺灣花蓮登陸,登陸後移動速度突然減慢,在西南季風、臺灣特殊地形和雙颱風(第9號颱風「天鵝」)效應的共同作用下,臺灣中南部出現極端強降水,8月5日至8月10日阿里山6天累計降水量高達3059.5毫米。而此次颱風造成的最嚴重災害是,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遭泥石流「滅村」,491人遭活埋。
兩個地方、不同時間,但都因為颱風帶來的暴雨在山區農村地區造成了巨大傷亡。
另一方面,從財產損失看,2004-2016年平均每場颱風造成近70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2013年颱風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60.3億元,超過1990-2012年平均水平,且為1990年以來最多。
這一年,廣東、浙江在颱風「尤特」、「天兔」、「菲特」的來回「碾軋」之下損失慘重。由於浙江、廣東經濟發達,颱風登陸頻次也較高,其2004-2016年累計的颱風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也最高,分別達2170.01億元、1707.35億元,而兩省中間的福建省直接經濟損失只有1152.79億元,颱風登陸次數較多的海南因經濟相對落後損失也較小,僅534.33億元。
2004-2016年各省份熱帶氣旋災害財產損失情況——不得不談的2013
颱風肆虐不是我們的錯,卻是考驗人們能不能有效管控應對的危機時刻。農村、山區人居選址是否合理?山區地廣人稀村民如何應急避難轉移?公眾自救與疏散能力是否完備?關於氣候風險的保險是否完善?在一次次颱風的挑戰下,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不可能是停滯不變的。
Part3|最厲害的颱風
從1949年到現在,登陸中國的颱風接近500個,總有一些颱風不想泯然眾「風」矣,展現出不一樣的「特質」。
這些極端氣象災害中的極端颱風除了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傷痛損失記憶以外,還有什麼呢?有理數整理了部分極端颱風災害情況,從中尋找看有什麼可以值得思考、討論的地方。
1、那些年被逐出名單的「風王」颱風
對於颱風的肆虐,人類也有自己的報復手段——「除名」。
颱風的命名都是由受颱風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共同事先確定的,它們一起指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當某個颱風造成了巨大損失,遭遇損失的成員唯一的「報復」方式是向世界氣象組織提出上訴,將這個颱風除名,不再列入颱風名單循環使用。
除名規則於2002年才正式生效,從那年起,因影響中國被除名的颱風至少有10個以上。有理數根據這些颱風登陸時的強度選取整理了部分「除名」颱風相關數據,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隨著颱風強度的增大,各項損失量也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在一個區域一定強度等級的颱風會造成一定數量的損失,但由於區域社會經濟要素空間分布格局的差異性,同等強度的颱風在另一區域未必造成同樣數量的損失。」
2、那些年讓我們損失慘重的「破壞王」颱風
有理數繼續梳理了2004-2016年在受災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經濟損失等方面分別造成最大損失的單次颱風,結果令人意外的是,威力並不大的2006年強熱帶風暴「碧利斯」造成的破壞影響,特別是人員傷亡卻最大。
而2006年的另一個颱風0608號超強颱風「桑美」造成483人因災死亡。兩個颱風疊加直接將2006年推向近年颱風年致死人數最高點。
2004-2016年颱風共造成我國大陸地區3375人死亡或失蹤,這其中有69.3%(2338/3375人)是由10個颱風造成。
管控好重點颱風事件危機,將很大程度減少颱風帶來的人員傷亡。
3、那些年走個性路線的「北上」颱風
沿海地區受颱風影響嚴重,但登陸北上的颱風更易致災。
今年的「利奇馬」就是一個標準的登陸北上颱風。其他典型的北上颱風還有2018年的溫比亞、摩羯,2014年的麥德姆,2012年的布拉萬,2011年的「米雷」......
山東壽光是近年遭遇北上颱風影響嚴重的地方之一。去年這個時候,「溫比亞」颱風造成壽光近20萬個蔬菜大棚受損,其中很多是坍塌性徹底毀損,財產損失近百億元;今年「利奇馬」過境,壽光1.8萬個大棚進水,農田受災面積達到13萬畝,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
與颱風經常侵襲的臺灣、廣東、福建、浙江等東南地區省份不同,北方地區由於一般颱風影響有限,防範經驗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民眾的防範和減少颱風災害的意識都難免不足,直接暴露在颱風面前,更易加重災害損失風險。
數據新聞編輯:湯子帥
實習生:林微微
設計:許驍
視頻:李亞珍
校對:吳興發
註:本報導所用數據分享連結:https://pan.baidu.com/s/1GwhiQTIByC5ImfRF7t6zJQ,歡迎感興趣的讀者研究、討論。
數據來源:中央氣象局熱帶氣旋資料中心、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災害年鑑(2004-2016)》、中央氣象臺《我國颱風之最》、殷潔,等《中國颱風強度等級與可能災害損失標準研究》、公開報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