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源氣價問題是困擾嗎
──華北第一臺燃氣發電機組運營狀況調查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王俊
編者按:燃氣發電擁有環保、高效、靈活等優點,目前我國的燃氣發電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燃氣發電也不斷遭遇著「成長的煩惱」。本報記者日前走近華北地區最早上馬的燃氣發電機組,了解其運營狀況,並希冀以小見大,管窺燃氣發電行業的一些共性問題。
12月14日,北京豐臺,街頭殘雪未消。在雲崗西路,有一臺發電機組,正源源不斷地將天然氣轉化為電能,輸送到千家萬戶。
這是整個華北地區上馬的第一臺燃氣發電機組,隸屬於京能集團旗下的京豐燃氣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從2005年投產至今,已經運轉10年。
相較於高歌猛進、四方關注的風電和光電,燃氣發電不是很「搶鏡」,受制於氣源、氣價、成本、核心技術等問題,近兩年發展速度相對放緩。
華北第一臺燃氣發電機組這些年運營狀況如何?共識性的燃氣發電行業掣肘因素,對其有影響嗎?記者當天走進京豐燃氣發電公司,尋找答案。
發電效率可達57%
供電供熱都承擔
「我們的前身是北京第三熱電廠,燒的是煤,後來經過改造,才變成了燃氣發電廠。現役的燃機是『京豐1號』,額定容量為41萬千瓦。」京豐燃氣發電公司副總經理侯小龍告訴記者。
環境靜謐、草樹繁茂的公司駐地,如今尋不到當年熱電廠的半點痕跡。「燃氣發電優點很多。」侯小龍稱。
截至12月份,京豐1號的等效運行小時數已累計接近6萬個。作為重型、大容量燃機,京豐1號的發電效率可達57%,綜合廠用電率僅2.6%。
且不提汙染極小、節水等天然屬性,比起同等容量的火電廠來,京豐1號的廠區佔地面積只有其30%~40%,建築面積只有其20%左右。
參與電網調峰更是京豐1號的重要功能。在電網負荷尖峰時段,京豐1號由電網調度進行調控,參與電網調頻調峰。白天電網負荷高峰時,京豐1號負荷調整為出力上限;夜裡凌晨以後,京豐1號負荷往往下調至50%水平。
「10年來,1號燃機憑藉啟動速度快、調峰性能好的優勢,為京津唐電網的穩定運行出力不小。」侯小龍說。
除發電外,京豐1號還承擔著為雲崗、南宮地區居民集中供熱的任務,冬季供熱總面積達260萬平方米。
在最初的規劃中,京豐1號本應有個兄弟──「京豐2號」,但由於北京市燃氣電站建設統籌規劃,京豐2號一直未能上馬。「地方都還留著呢!公司計劃在『十三五』期間,爭取2號燃機立項。」侯小龍說。
核心設備純進口
同級燃機國產化率低
初進廠房時,京豐1號及附屬設備的龐大體量所造成的視覺衝擊,不禁令記者一驚。
據同行的京豐燃氣發電公司安全生產部工程師席斌介紹,京豐1號是國內第一批打捆招標並最早建成投產的F級大容量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之一。機組採用發電機單軸配置型式,即在裝1臺燃氣輪機、1臺餘熱鍋爐、1臺蒸汽輪機和1臺發電機,其中燃氣輪機、蒸汽輪機和發電機布置在一根軸上。
「因為上馬年代比較早,京豐1號的主機設備是純進口的,燃氣輪機、蒸汽輪機為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製造,發電機由日本三菱電機株式會社製造。」席斌說,「餘熱鍋爐、發電機以外電氣設備、輔機等則是國產的。」國家能源局去年發布的 《燃氣發電安全監管報告》指出,我國尚未完全掌握燃氣發電核心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燃氣發電產業的發展。
「據我所知,目前像京豐1號這樣的F級燃機,本體國產化率還不足70%。」席斌說,「但國內正在努力提高燃氣發電主機設備的國產化率。」雖然核心設備是進口的,京豐燃氣發電公司對機組的技術改造卻也沒落下。京豐1號既是國內首臺成功進行抽汽供熱改造的F級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也是國內首臺成功完成直噴氨法脫硝技術改造的聯合循環機組。
摸索自主檢修技術
爭取不受制於人
對於國內大多數燃氣發電廠來說,檢修是個麻煩事兒。國內對整機檢修維護核心技術掌握不深、不透,機組檢修維護、改造升級、部件更換等都依賴原廠商,主要部件發生故障時需返廠檢修,花費甚巨。
國家能源局的監管報告披露,國內F級燃機檢修維護費用每年可達3000萬元/臺。
侯小龍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燃氣發電廠在役重型燃機主要由3個廠家提供:美國GE、德國西門子和日本三菱重工。除三菱外,GE、西門子均要求燃機必須由廠家進行安裝、維修,業主和其他維護單位難以參與。業主與廠家通常要籤署「長期維護服務協議」。
受益於「資格老」和主動摸索,京豐燃氣發電公司現已能夠獨立承擔一般的燃機現場檢修任務。只有當燃機熱通道部件需返廠維修和新品訂購時,才由原廠商負責。
「燃機檢修不受制於人是我們的追求之一。」侯小龍表示,經過幾年鍛鍊,京豐燃氣發電公司現已有檢修維護人員254名,佔公司總人數一半以上,是華北地區唯一一支可獨立承接進口燃機檢修的專業隊伍。
不過,儘管掌握了不少自主檢修技術,在京豐燃氣發電公司,檢修成本仍約佔其運營總成本的3%。在其他不能自主檢修的燃氣發電廠,這一比例只會更高。
冬季燃氣供應緊張
管道氣壓不足
過去的10年,我國天然氣供需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眾多燃氣發電廠面臨供給壓力,冬季停機是常事,年發電利用小時數低於3000。
京豐1號卻是個例外。
京豐燃氣發電公司提供的信息顯示,京豐1號年發電利用小時數約為4300,供電氣耗約為0.2立方米 /千瓦時;每年消耗的天然氣總量約為3.5億立方米,波動幅度很小。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京豐1號地位特殊,是所在區域唯一的集中供熱熱源點,一旦停機或大幅限負荷,就會影響到對周邊居民的供暖。
「1號燃機自投產以來,未出現過由於缺氣導致機組停機或大幅限負荷的情況,供氣總體呈現出冬季緊張、其他三季充足的特點。」侯小龍說。
京豐1號的氣源有保障,其他燃氣發電廠就未必了。
記者從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去年天然氣迎峰度冬期間,北京採取了限氣的手段,以應對高峰期用氣壓力。其措施如:華能燃氣機組採用背壓運行方式,同時降低高安屯燃氣發電廠負荷,每天減少天然氣使用量100萬立方米;臨時調停京西「二拖一」燃氣機組,每天減少天然氣使用量200萬立方米。
氣源問題包含的不僅僅是氣量足不足的問題,還應有管道氣壓足不足的問題。
侯小龍告訴記者,京豐1號所用天然氣由中石油陝甘一線和陝甘三線輸送,雖然機組離管道不算遠,但也常遇到氣壓不足的現象。此時機組就需要通過增壓維持負荷穩定,或者適當降負荷以提高燃燒安全裕度。可這麼一來,企業效益就會受到影響。
用氣佔成本77%
氣價雖下調補貼也減少
據記者了解,燃氣發電廠的發電成本主要包括燃料費、水費和材料費等,其中用氣開銷佔大頭。
「以同等發熱量計算,天然氣比煤炭貴得多。目前,我們的燃料成本約佔總成本的77%。」京豐燃氣發電公司綜合計劃部主任高二賀告訴記者。
記者梳理發現,10年來,北京市的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一路走高,幾乎只升不降,唯一的一次下降出現在剛剛過去的11月份。
2005年京豐1號投運時,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是1.55元 /立方米。2007年,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將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上調至1.95元 /立方米,2010年上調至2.28元 /立方米,2013年上調至2.67元 /立方米,2014年上調至3.09元 /立方米。
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決定,自4月1日起,理順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實現增量氣和存量氣價格並軌。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隨後將本市管道天然氣非居民銷售價格統一上調0.13元/立方米。如此,京豐1號的用氣價格就達到了3.22元/立方米。
「從2005年到2015年4月,我們的用氣價格累計上漲了1.67元/立方米,漲幅約108%。」高二賀說,「每次隨著氣價的調整,政府對公司的財政補貼也會相應進行調整,公司只有依靠財政補貼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這也是燃氣發電廠面臨的普遍問題。」天然氣價格改革全面提速後,北京市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只漲不跌的局面終於終結。11月20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將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下調至2.51元/立方米。
用氣價格驟降0.71元/立方米,是不是意味著京豐1號的盈利能力就會變強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現在北京的燃氣發電廠實行的是一廠一價制,上網電價基本年年都會調整。天然氣價格下調後,公司能夠從電價中獲得的財政補貼也會下調,因此運營狀況不會有多大的改善。」高二賀告訴記者。
根據中電聯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達4309萬千瓦,僅佔總裝機容量的3.45%;發電量達1143億千瓦時,僅佔總發電量的2.19%。天然氣發電已經超越核電,成為我國的第四大電源。
但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比重仍非常低。據了解,2010年,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燃氣機組已分別佔到全部裝機的23.38%、27.42%、23.47%。從2000年至2012年,美國的天然氣發電量增長了96%。今年4月份,天然氣佔美國發電的比重增長至31%,首次高於燃煤發電的30%。
中電聯發布的《「十三五」天然氣發電需求預測》報告指出,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規模將達1億千瓦左右,而即便如此,那時天然氣發電佔總發電裝機的比例也只有4.71%,遠不如歐美日。
隨著天然氣勘探開發和海外引進步伐的加快,進一步完善天然氣發電相關標準和政策,促進天然氣發電產業健康、提速發展,成為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
責任編輯:廖紅興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