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
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一說到海洋,我們就想到寬廣、富饒、瑰麗、純淨......它從來都是詩和遠方的代名詞。
但是在BBC拍攝的《藍色星球》中這個美麗的代名詞早已變成一鍋飄滿塑料製品的濃湯。
拒不完全統計,地球平均每人/每年使用丟棄的塑料製品達136公斤,絕大部分只使用過1次;海洋中塑料碎片的數量多達5萬億枚;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為1:2,照此速度增長,2050年海洋中塑料重量將超過魚類…
每年,我們將大約800萬噸的垃圾丟入海洋,這些塑料會將海洋生物緊緊纏住致死。
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新生兒,但它的孩子它已經死去。
已經很多天了,它不捨得丟下自己的孩子。
它的孩子可能是被自己受到汙染的母乳毒害致死。
塑料分解後會和其他汙染物結合,被大量海洋生物所吸收。
除非世界上塑料流動和工業汙染對世界海洋汙染減少,
否則在未來的幾個世紀裡,海洋生物都將會被毒害。
一直以來,環境問題是困擾我們生活的頭等大事,其實從有了人的那一刻開始就伴生了很多環境問題。
即便成立了諸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環境保護組織協會等組織,頒布了很多保護環境的法律條例,即便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但是環境仍舊持續不斷惡化。
常見環境汙染
一.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是指大氣中一些物質的含量達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
大氣汙染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天然源,就是大自然自己的活動造成的,另一個就是人為汙染源(包括工業生產排放、交通運輸排放等)。
常見的天然源汙染有:
1.火山噴發:排放出H2S、CO2、CO、HF、SO2及火山灰等顆粒物
2.森林火災:排放出CO、CO2、SO2、NO2、HC等
3.自然塵:風砂、土壤塵等
4.森林植物釋放:主要為萜烯類碳氫化合物。
5.海浪飛沫顆粒物:主要為硫酸鹽與亞硫酸鹽
常見的人為汙染有工業排放、交通排放以及農業過程中的排放。
大氣汙染對人類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急性中毒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如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氣體洩露外排,外界氣象條件突變等,便會引起人群的急性中毒。
1984年印度帕博爾農藥廠甲基異氰酸酯洩露,直接危害人體,發生了2.5w人喪生,20w人永久殘廢。55w人間接死亡。
而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經過長時期在人體裡作用後導致患病率提高。
中國城市居民肺癌發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
二.水汙染問題
我們都知道水使我們的生命之源,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沿江而建、以水為生。長江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
人類賴以生存的水已經受到了嚴重汙染。
在全世界自來水中,測出的化學汙染物有2221種之多,其中有些確認為致癌物或促癌物。
而中國有82%的人飲用淺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質汙染嚴重細菌超過衛生標準的佔75%,受到有機物汙染的飲用水人口約1.6億。
2000年1月30日。由於連日大雨導致該地區的大小河流和水庫水位暴漲,一個聯合經營的金礦的汙水處理池出現一個大裂口,1萬多立方米含劇毒的氰化物及鉛、汞等重金屬的有毒物質的汙水流經索莫什河、蒂薩河後最終匯入多瑙河。
汙水流經之處,幾乎所有水生生物迅速死亡,河流兩岸的野豬、狐狸等陸地動物紛紛死亡、植物漸漸枯萎,一些特有的生物物種即將滅絕,所幸無人員傷亡。
三.白色汙染
白色汙染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白色的塑料製品的汙染。
這些塑膠袋等製品因為價格相對低廉,使用比較廣泛,所以人們基本用完就扔。
那麼塑膠袋為什麼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1. 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不可降解的塑膠袋自然腐爛需要200年以上。廢塑膠袋如果不進行回收,混在泥土中會造成土地退化。
2. 被拋棄在陸地和海洋中的廢塑膠袋,會被動物和海洋生物當做食物,造成死亡或生病.
3. 嚴重汙染環境衛生 每逢大風天氣,塑膠袋漫天飛舞,掛在樹上和電線上的塑膠袋及其難清理。隨意焚燒後還會散發出有毒物體和大量致癌化合物,不僅對空氣造成汙染,還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被吸收後會損傷人類的精神系統,肝臟和腎臟。
有人做過一個研究,一個塑膠袋約汙染0.06平方米的土地。
假設一個人平均每天隨便丟掉一個塑膠袋
那麼擁有2000萬人口的城市一天將丟掉2000萬個塑膠袋,大約每天造成12萬平方米的土地汙染,相當於276個籃球場的面積。
一隻塑膠袋的威力有多大,它可能會殺死一隻鯨魚。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我們卻在無情的摧毀生命之母,
本該是充滿夢幻又神秘的海底世界,卻因為人類隨處丟棄的塑料製品面臨生命的威脅。
就在去年,一頭重3噸、身長約12米的抹香鯨遊到了深圳大鵬海域近海,它的身體被漁網纏繞,身上多處被漁網割傷,儘管救援人員幫助它順利擺脫了漁網,專家們還用聲吶設備和聲學驅逐法想要引導這條抹香鯨返回深海,然而最後都沒能成功。
這頭抹香鯨最終擱淺在了惠州附近海域,各路專家、潛水員、漁民等多方人士用盡了一切辦法想要解救它、幫它回家。然而它最終還是沒了呼吸。專家確認這頭抹香鯨已經死亡,在它的口中,救援人員掏出了很多垃圾,有漁網線和塑膠袋。
這些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字都在告訴我們白色汙染的可怕。
雖然現在出現了很多「可降解塑料」,雖然有明顯的效果,但是也無法完全抵消可能造成的汙染。
生態環境是沒有替代品的,我們從大自然那裡得到了無數的饋贈,我們卻以貪慾加之,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但是本就不存在什麼理所應當。
「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爵士,在製作《藍色星球2》時曾感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以為,海洋那麼大,住在海裡的生物那麼多,我們人類不管做什麼,都無法影響到它們。
但現在我發現:我們錯了。在錄製《藍色星球》時,不管我們去到的海洋多麼偏,攝影師總能看到塑料。
也許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欲望是支撐人們不斷進步、發展的動力,許許多多的發明也是因為欲望而被製造,但是垃圾也是。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再簡單的呼籲大家要保護環境,而是希望我們都意識到「世間萬物都存在關聯」,人類不可能跳脫自然界生存,所以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裡,我們自身的發展不能無視他物,這就是平衡。
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終將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