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或22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也被稱作「活節」。農曆的冬至,是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出來的日期,後來是由朝廷欽天監等相關機構推算。
起源
冬至,古稱「日短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冬至日一到,新年就在眼前。
古人認為冬至日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清嘉錄》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在當時,全國放假,人們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中心的位置,定此地為土中。相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出來的,因此有了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
註:土圭法測影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冬至日農曆具體哪一天,都有朝廷專管天文地理的機構測算再上報,比如:太常寺、司天監、欽天監等,職能為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
習俗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冬至節,朝廷和民間歷來都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在冬至祭祀的活動。目的在於消除疫疾,減少荒年,祈求國民安康富足。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心。因各地習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有差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在我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是醫聖張仲景醫治受凍的百姓時,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而在我國南方的很多地區,冬至則有著吃湯圓的習俗。「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不同的飲食風俗,賦予的是相同的期盼與祝福,那是對健康團圓的嚮往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