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我國農曆中月日的別稱

2020-12-05 踩住剎車往前衝

  ▲農曆中特有的閏月

  至於農曆閨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處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於十二個節氣在哪幾個月裡,那就不一定了。而農曆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兒,可是從一個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兒。這樣中氣在農曆的月份裡要逐月推遲l天,到一定的時候,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曆6月21日是農曆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陽曆7月23日是陰曆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而陽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農曆月裡面(農曆五月完了以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農曆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並不神秘。

  民間每到閏月之年都有些禁忌,這在漢族及其他許多民族中都流行。俗以為閏四月兆年荒;閏六月不宜嫁娶,該年為「寡婦年」;閏八月兆兵荒馬亂,俗稱為「殺年」。一般凡是閏年都多少有些禁忌習俗。如河南虞城一帶有「閏年忌種十月麥」之說;黑龍江一帶又有閏年裡禁忌蓋房,禁忌種韭菜,禁忌孵鵝鴨等習俗。

  ▲我國農曆中月日的別稱

  農曆的第一個月,按照習慣稱為正月。農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但現在冬月已經很少用了。表示氣候寒冷的成語「十冬臘月」就是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農曆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曆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後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日,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日;如農曆的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農曆的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別稱。由於它和農業生產緊密的聯繫,所以從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來表示,下面是農曆十二個月的別稱: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陰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蘭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陽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臘月

  ▲趣話「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節氣,又是民間傳統節日中的兩個節日。夏至節至遲在漢代已有,宋代時還為官員放假三天,相當於暑假。夏至標誌著酷暑的到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約(20~30天)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往往熱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即所謂「酷夏」。此時人們多注意補養和防暑。冬至節又名冬節、大冬、小年等。冬至節的歷史比夏至更為悠久,周、秦時代都曾以冬至為歲首。這也是民間至今仍把冬至節視為「過年」、「過小年」的歷史原因。冬至在公曆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冬至過後,陽光直射地球南半部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漸長。但是,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熱量少,因此氣溫繼續降低。所以,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從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冬至的最主要標誌就是天氣進入嚴寒。從冬至這天起,就是俗話說的「交九」。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民間的冬至節和夏至節都已算不上大節了,過冬至、夏至的許多習俗也有很大變化。但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冬至餃子(或餛飩)夏至面」的習俗一直傳承千百年至今未變。而每當一些家庭中的年輕後輩、小孩子對冬至這天吃餃子、餛飩,夏至這天吃涼麵、湯麵不解其意的時候。長輩、大人就會向他們灌輸「冬至餃子夏至面」的民間俗信。

  那麼,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夏至要吃麵呢?這都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

  冬至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是防凍禦寒的良方。華北、華東、中原一帶民諺曰:「冬至吃餃子,不再凍耳朵。」其實,從公元五世紀起,餃子已是黃河流域人民改善生活的麵食之一了。當時餃子與餛飩系同一種食品。宋代以後名稱逐步演變為「角子」、「餃兒」、「餃子」。我國北方部分地區也把它叫做「扁食」.膠東一帶還稱之為「饋餷」。我國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時令食品。民間過大年都要吃餃子,冬至古時曾經是年節,所以人們也要吃餃子。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好吃不過餃子」。尤其人們辛勤勞作了一年,到了天寒地凍的冬至時節,趁過節之機,吃上一頓這種有皮有餡,主副食合一,出鍋後熱騰騰、香噴噴的美食,既可補養身體,又能大飽口福,該是多麼愜意的事啊!

  夏至吃麵夏至吃麵也有悠久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在魏晉時,我國已有伏日吃麵的習俗。《魏氏春秋》中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何晏,「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來的。這段史實中所謂的「湯餅」,就是今天的熱湯麵片,即今天北京人所言的「揪片兒」。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人們除把麵餅擀薄揪成面片做湯麵的吃法外,還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菱形薄片,在綠豆湯中煮,稱為「面棋子」或「綠豆棋子」。當時的湯餅,即後世所稱的麵條、湯麵。在夏至時節吃麵。是享大自然之賜,也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我國黃河流域民諺日:「芒種三日見麥花。」夏至前後正是新麥應時之季。人們吃麵首先具備了物質基礎。而且擀麵條也比較簡單易行,做著方便,吃著也方便。同時,這期間天氣炎熱多雨,人們吃熱面發汗去溼,吃涼麵降溫祛火,也正好趁過夏至節改善生活,補養身體。

  總之,「冬至餃子夏至面」這一民間風俗,很有科學道理。冬季飲食,人喜醇香;夏季飲食,人喜清爽。「冬至餃子夏至面」,適合人體的生理特點,有益於健體養生;同時也適合農時季節和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是值得提倡的良俗。

相關焦點

  • 我國農曆各月別稱
    我國農曆各月別稱 2013-08-29 15
  • 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滿滿的都是詩意!(下篇)
    本著只為一個好名字的起名網,在前幾期已經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農曆十二月份的雅致別稱,發現大家都喜歡中華傳統文化,並被其魅力所深深的折服,所以,今天起名網就趁熱打鐵,再分享一波關於月份的雅致別稱,如果你還意猶未盡,那就快快來看看吧!
  • 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滿滿的都是詩意!(上篇)
    其中,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亦是詩情畫意,美妙不可言傳,所以,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農曆十二個月份的雅稱,不知道你都聽說過嗎?首陽——一月農曆一月是一個快樂而又溫馨的月份,也被稱為正月、端月,不僅是團圓的最美好時刻,而且還是新一年的開始,寓意著團圓美滿,面向新生。
  • 古代農曆十二個月的N種別稱
    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也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之稱,而古人根據節氣、農事、花期、時辰等賦於一年十二個月不同內涵的別稱。一月正月、端月、柳月、孟春、新春、歲始、初陽、太簇、開歲、陬月、嘉月、寅月。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記載: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 公曆和農曆:為何我國會存在兩個曆法呢?
    朋友們知道,在排測命理或在位理學中,通常以陰曆來計算。國際通用的曆法是以一年太陽回歸年為周期,謂之太陽曆,故稱為陽曆,全球公用,故亦稱為公曆。是由西方國家傳入我國的紀元方式,臺灣人亦稱為西曆、西元。中國傳統的曆法自夏朝始,稱為夏曆,是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謂之太陰曆,故稱為陰曆。
  • 「花」與「月」:農曆十二個月的別稱,你知道多少?
    在漢語成語中,有許多含「花」與「月」的成語,同時也用花來代表月。 秋月春花 水月鏡花 雪月風花風花雪月 詠月嘲花 花朝月夕 羞花閉月 如花似月 春天的雅稱 陽春 我國南方人民給春天以
  • 年輕人都只記陽曆,那農曆存在還有意義嗎?
    關於陽曆,小時候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全年中2月是28天,而7月和8月又都連續是31天?關於農曆,則有更多疑問,為什麼長輩們都喜歡按陰曆過生日?為什麼農曆中有那麼多複雜的元素:初一十五、二十四節氣、幹支甲子等等,它們都怎麼產生的呢?
  • 聰明節是哪個傳統節日的別稱?聰明節為什麼是清明節?聰明節是什麼...
    聰明節是哪個傳統節日的別稱?聰明節為什麼是清明節?聰明節是什麼節日?螞蟻莊園1月6日的題目可能難住了很多的用戶,因為大多數的用戶都沒有聽說過這個聰明節,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螞蟻莊園1月6日正確題目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華夏文化:十二生肖起源趣話
    屬相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紀年方法,它將我國農曆幹支紀年法中的十二個地支分別用十二種動物來代替,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如1984年是甲子年、子屬鼠,就是鼠年;1985年是乙丑年,醜屬牛,就是牛年;1986年是丙寅年,寅屬虎,就是虎年,依次類推。
  • 郭文斌《農曆》:日常生活裡的文化程式
    《農曆》:回到生活本身——簡評郭文斌長篇小說《農曆》※北喬郭文斌《農曆》敘寫了我們最為熟悉的生活,帶我們走進一戶平常鄉村人家,體察陪伴了我們數千年的民俗。承載文化意義的民俗,真是潤物細無聲,化入百姓生活歲月的血脈。對於浸染民俗的百姓而言,那些形而上的意義已不重要,民俗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民俗構成了他們的人生和每一個腳印。在人們的理念中,這就是生活,如果沒有這些習俗,如果不按此程式,這日子就不算過過。郭文斌為了有效地呈現這種「天然」,以原生態的的方式呈現中國文化的根基和潛流,展示中華民族民間化的經典傳統,經典化的民間傳統。
  •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農曆的年月日天幹地支計算
    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陰曆: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積累的一種曆法。
  • 每天學點文化常識:知道嗎?「姐姐」在古代是對母親的別稱
    在今天的稱謂中,人們一般把比自己年齡大又同輩的女子叫做「姐姐」。然而,「姐姐」這個詞的最初含義並非和今天一樣。在古代,「姐姐」一詞的用法並不像今天這麼單一,而且意思也不一樣。「姐」是個形聲字,最初是母親的別稱。古代的蜀人就把母親叫做姐。
  • 地大物博,泱泱華夏文化
    關於華夏的來歷,有人說從我們祖先的發祥地華山、夏水(漢水的支流)而來,此說近年來已被否定。也有人說華與夏字均屬匣紐、魚韻,乃雙聲迭韻,可以互通。有人提出恐為一聲之轉。此說有一定的道理。相傳大禹治水將全國劃分為九州,故稱全國為九州。又稱九城(或)、九有、九隅、九囿、九區、九圍、九壤,其義為八方加中央。又以自然形勢稱全國為天下。春秋戰國稱華夏、中國時不包括楚國,只有提天下時才包括楚國。
  • 中國城市許多別稱為「龍城」,其中有5個比較出名,你知道是哪些嗎?
    小編覺得,旅遊不僅僅只是遊山玩水,更多的是要了解這個城市的文化,所以一個城市的地理人文文化也應該是旅遊重要的一部分。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成為了一種文化圖騰。在中華兒女的心中,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龍這一虛幻的神物,盤旋人們心中已有幾千年之久。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另一個問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和崇尚的精神,比如和為貴、誠為本、敬天憫人等優秀傳統理念,並沒有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廣大發揚。相反,那些西方常見的自私、墮落、爾虞我詐,給我國社會造成的影響卻屢見不鮮。這種狀況與形勢,與我國振興發展的大好形勢形成了對照,很不協調,亟待我們重視和糾正。
  • 中國文化中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
    在華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定理及奧妙,神秘非凡,亙古不變。這究竟是人為發展的規律,亦或是大自然獨特的深奧秘密?華夏中國文明「六六大順,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人類在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當中發現,華夏民族自遠古時期以來,或是朝代的興衰更迭,或是事物的推陳出新,亦或是人類的新陳代謝,都逃不開「逢七必變」的定律。
  • 華夏五千控股胡飛:精神時代下無法copy的文化創意
    今年我國實行營改增,對於企業自持物業可以*稅的相關利好也釋放了一個信號——未來國家不鼓勵倒手開發項目,而是更支持產城融合。事實上華夏五千控股集團正在與蔡甸區合作環球百老匯項目,該項目也受到當地政府的歡迎。這類非傳統開發、產業落位前置化的思路有助於區域的發展、相關產業的導入和研發團隊的聚集,更受到政策上的支持。
  • 揭開華夏植物群的神秘面紗
    日前,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境內的禹州華夏植物群地質公園順利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專家驗收。這是一座以華夏植物群化石景觀和典型含煤地層剖面為主,以鈞瓷文化產業鏈為輔,融合了自然、生態和人文,集美學價值與科學價值於一身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它也是國內第一個古植物化石地質遺蹟應用於旅遊開發的地質公園。
  • 中國農曆中的閏月是如何設置的?
    在中國,通常使用公曆,還有就是民間還使用到農曆。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規定在農曆上的某月某日。如,中秋節就是農曆八月十五。在農曆中還經常遇到閏月,比如2020年農曆就閏四月,也就是說農曆要過兩個四月。
  • 古今二月唯美的別稱,花開杏月莫多愁,福兮禍兮幾回和
    杏月:別稱仲春、仲陽、如月,具體指的是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如詩句"二月紅杏鬧枝頭"說的就是,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又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