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過竟然能看出太陽年的長度?而且是用落後的望遠鏡

2020-12-03 古今奇聞雜談

現代的我們要怎麼解開這個問題呢?

幾千年前的望遠鏡到底是怎麼樣的,考古學家們給出研究表明,讓人眼更好地看到遠處模糊的物體這一點來說,望遠鏡的歷史要久遠得多。

望遠鏡的功能——放大遠處物體的張角,讓人眼更好地看到遠處模糊的物體。

比如:新石器晚期的巨石陣,據專家介紹這些巨石陣很可能就是當時一個個精確的觀測點。

因為從一些重要的巨石位置,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夏至當天太陽升起的位置,或者是月亮的運行周期。

現在,考古界又有了新的發現。考古學家在發掘葡萄牙13座古墓室時,發現這些石頭結構的建築可能是人類製造的第一個用來觀察天體的天文學工具。

每個古墓由一個石頭堆砌而成的墓室和一個狹長的入口組成。那麼,為什麼說它們是最早的「望遠鏡」呢?

研究發現,由於通道狹長,使自然光難以進入,這時石頭就像遮板,長而窄的入口就相當於小孔成像中的孔徑,這時小孔成像原理可以發揮,史前的古人類可能藉助這個入口,放大星星,看到那些在室外看不到的星星。

這一原理雖然不及現代的望遠鏡先進,但卻是人類用小孔成像原理製作的最古老的望遠鏡。

當然這些也都是專家的推測。

如果這些推測都被證實,其天文學成就讓人驚嘆,古代瑪雅人知道太陽年的長度為365.2420,比準確數字只少0.0002天。

這個幾千多年前的古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世界各地古文明的天文學都如此發達。

相關焦點

  • 通過天文望遠鏡,我們看到了古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從此,天文學進入瞭望遠鏡時代,伽利略也被稱為「天文望遠鏡之父」。事實上,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代,「渾儀」就是中國古代天文家觀測天體的工具。不同的是,渾儀採用的並不是鏡片,而是用窺管來代替。當然,在觀測範圍和精確度上,中國古代渾儀遠遠比不上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在望遠鏡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天文學家用它來觀測日食和月食,並將這些珍貴的數據都記錄下來了。
  • 古人為何稱火星為「熒惑」?沒有天文望遠鏡,又是怎麼看到火星
    圖源視覺中國9年前的事情,估計現在很多人都忘記了,2011年11月8日我國研製的首顆火星探測器「熒惑」,為了繼續古人的遺願該探測器取「熒惑」 的諧音螢火。那麼古人又為什麼叫火星為「螢惑」呢?據古籍記載「螢螢火光,離離亂惑」火星大氣稀薄,整個星球上遍布沙漠,導致火星在太陽的光照之下呈現出紅色,就像火一樣。並且由於火星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並非規則的圓形加上古人觀測技術落後,導致其在古人的眼裡運動沒有規律可循,有時從東向西,有時從西向東,沒有規律,複雜多變,讓人迷惑,所以取「螢螢火光、離離亂惑」之意為「螢火」。
  • 全球最大太陽望遠鏡發布最「高清」太陽照片
    ,計劃在今年7月全面投用。利用當地優越的觀測條件和獨特的光學設計,這臺4米口徑的望遠鏡能夠繪製太陽向外太空發散的磁場。太陽磁場是太陽活動的重要因素,與黑子、日珥和耀斑等都有密切關係,因而也影響到地球生活。一旦出現爆發,它可能干擾到航空飛行、造成電網癱瘓,甚至使衛星導航技術失效。預測太陽磁場,能提高人類對空間天氣的理解。目前,人類的空間天氣預報能力至少落後地球天氣預報50年。
  • 用天文望遠鏡看太陽什麼樣子?老外肉眼親測,沒瞎算你命真大!
    用天文望遠鏡看太陽什麼樣子?老外肉眼親測,沒瞎算你命真大!望遠鏡對於登山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爬到山頂之後,可以用望遠鏡來觀看遠處的風景,這種「一覽眾山小」的視覺感,著實讓人覺得非常不錯,不過用望遠鏡看太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用天文望遠鏡看太陽,到底有多恐怖呢?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在一天中,當太陽照射到晷針上,影子就在相反的方向,我們在這個方向標上刻度,比如上午9時。隨著太陽的升起來,影子在不斷變短,下午影子又逐漸拉長,這也是為什麼要做成斜式的原因。無論我們是在北半球還是南半球,影子的長度和方向都是在變化的,理論上來說,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都可以計時,但是相對而言,用影子的方位計時顯得更為方便。
  • 太陽距地球的距離是怎麼算出來的?科學家:並沒有用天文望遠鏡!
    太陽距地球的距離是怎麼算出來的?科學家:並沒有用天文望遠鏡!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這晝夜交替正是因為太陽的東升西落。確實太陽給地球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可以說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的人類,是很難生存下去的。對於太陽,人類也一直保持著一種虔誠探索的態度。
  • 太陽望遠鏡選址為何要用4年
    太陽望遠鏡選址為何要用4年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2-09-06   發表評論>>     第二看臺    編者按    據新華網8月21這一口徑為8米的地面望遠鏡可望在未來20年的「探日」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中國巨型太陽望遠鏡計劃推動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懷柔觀測基地主任、總工程師鄧元勇說,目前國內太陽研究界已經啟動了「西部太陽選址」計劃,期望利用4年左右的時間,在中國境內天文氣象條件最好的西部為巨型太陽望遠鏡和其他下一代太陽觀測設備選出最佳觀測臺址。
  • 全球最大太陽望遠鏡發布最「高清」太陽照片:像流動的黃金
    來源:IT之家 作者:騎士2020 年 1 月 30 日,位於夏威夷的太陽望遠鏡 DKIST 捕捉到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太陽表面圖像。高清圖像裡,太陽仿佛是流動的黃金,展現出太陽作為等離子體複雜的結構,呈現出細胞狀結構,每個結構約為德克薩斯州大小。
  • 古人怎麼算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
    現在讓你計算太陽的直徑或者太陽距離地球的長度,你可以實現嗎?也許你通過現代設備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讓你回到古代,你有辦法可以計算出來嗎?
  • 古人用什麼黑科技定「夏至」是哪天呢?
    古人除了用「土圭之法」確定四時節氣,還用這種方法確定地理中心點,亦即「地中」,並以此作為定都的依據。《周禮·地官·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唐人賈公彥疏曰:「土圭尺有五寸,周公攝政四年,欲求『土中』而營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影)之法測度也,度土之『深』,『深』謂日景(影)長短之深也。」
  • 從手指長度真的能看出你是不是同性戀?
    還有人貼圖說如果能看出雜色塊中的數字,那麼你就是同性戀,可是這張圖片的上面就用俄文大字地寫著:「士兵入伍色盲體檢」,這就更讓人哭笑不得了。當然,在微博裡還是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同性戀測試,似乎靠譜。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手指長度測試」。
  • 看見太陽的慧眼——太陽望遠鏡
    太陽是人類天文觀測的重要觀察對象,以裸眼觀測太陽,不僅無法探知太陽的奧秘,而且還會對眼睛造成損害。太陽望遠鏡各有所長,按照功能可細分為光球望遠鏡、色球望遠鏡、磁場望遠鏡、日冕儀等。不同太陽望遠鏡功能及參數不同,所觀測到的內容也會有所區別,如光球望遠鏡主要觀測太陽大氣光球層活動信息,色球望遠鏡重點觀測太陽大氣色球層活動信息,磁場望遠鏡則主要針對太陽大氣磁場進行探測。
  • 戴好眼鏡,「高清」望遠鏡帶你欣賞太陽黑子
    位於加那利群島泰德天文臺的GREGOR望遠鏡同樣飽受散光之苦,但近期經過升級後有了更為出色的表現。GREGOR於2012年開放,是新一代太陽(太陽觀測)望遠鏡的一部分。2002年以前,太陽望遠鏡的直徑相當小,只有1米以下。太陽離我們很近,而且非常明亮,所以太陽成像不需要像深空成像那樣用大口徑的望遠鏡。
  • 戴好眼鏡,「高清」望遠鏡帶你欣賞太陽黑子
    位於加那利群島泰德天文臺的GREGOR望遠鏡同樣飽受散光之苦,但近期經過升級後有了更為出色的表現。GREGOR於2012年開放,是新一代太陽(太陽觀測)望遠鏡的一部分。2002年以前,太陽望遠鏡的直徑相當小,只有1米以下。太陽離我們很近,而且非常明亮,所以太陽成像不需要像深空成像那樣用大口徑的望遠鏡。
  • 世界最大望遠鏡捕捉到最高清太陽圖像 仿佛是流動的黃金
    世界最大望遠鏡捕捉到最高清太陽圖像 仿佛是流動的黃金 來源:IT之家 • 2020-02-01 10:46:00 2020
  • 中國氣象局太陽磁場望遠鏡系統通過出臺驗收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7月31日,中國氣象局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太陽磁場望遠鏡系統在京通過出臺驗收。  7月30至31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有關專家組成的出臺測試組,依據《太陽磁場望遠鏡系統出臺測試大綱和細則》,在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對太陽磁場望遠鏡系統進行了詳細測試。
  • 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獲得最全太陽光譜
    這是天文學家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太陽望遠鏡獲得最全太陽光譜據《新科學家》網站報導,天文學家利用位於亞利桑那州的世界上最大的太陽望遠鏡現在,美國天文學家利用位於亞利桑那州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太陽望遠鏡,並運用固定在望遠鏡上的光譜儀,分析得出了超高解析度的太陽光譜。
  • 現代人用望遠鏡才能看清月亮,為什麼古人用肉眼就能看清月球表面?
    古時候關於月亮,就已經有了很多的傳說,還有很多詩人寫了很多關於月亮的詩句;另外專家在一些古籍上面也發現,其實早在古代,古人們就已經知道月球表面有一些坑坑窪窪的,而現代人呢,我們要想看清楚月球表面,必須要藉助於天文望遠鏡才可以,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古人用肉眼就能看到呢?
  • 11年來最大太陽黑子爆發肉眼可見 面積接近50個地球
    最近幾天,太陽黑子「發威」,一個巨大的黑子群現身太陽表面。據有媒體報導,此次太陽黑子群目前面積已達到地球總表面積的50餘倍。目前太陽正處於理論上的活動峰年。此次大型黑子群於10月17日開始隨太陽自轉而出現在太陽表面,預計在28日前都適合觀察。即使是在邊緣,也能夠看出這個黑子的面積很大,所以全世界的太陽觀測臺和天文愛好者都在觀測。
  • 世界最大望遠鏡捕捉到最高清太陽圖像 呈現出細胞狀結構
    太陽每秒都要燃燒約500萬噸氫燃料。將鏡頭直接對準這樣一種表面溫度為6000攝氏度的星體,顯然存在挑戰。據悉,為了保護望遠鏡,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專門的冷卻系統,相當於每晚制出能填 2020年1月30日,位於夏威夷的太陽望遠鏡DKIST捕捉到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太陽表面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