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來,星辰大海一直是人類不斷探索的目標。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生產製造出了各種工具來延伸自己的感知和探測能力,汽車的發明加快了人們的交流溝通的速度和能力,電腦的發明增加了人們的計算速度和整理存儲資料文件的能力。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投向了外太空。人類探索宇宙的能力正在一天天的變強。那麼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探索宇宙星空的呢?

9年前的事情,估計現在很多人都忘記了,2011年11月8日我國研製的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乘俄羅斯的福布斯號火星採樣返回器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結果第二天傳來不幸消息:福布斯號探測器未能成功變軌,兩次點火失敗,導致失聯,而其上搭乘的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任務也宣布失敗。由於火星發射任務每隔兩年多才有一個窗口期,導致我國火星探測任務不得不持續推遲。


那麼我國此前的首顆火星探測器為什麼被稱為螢火一號呢,原來起這個名字是有歷史遠遠遠地,我國古人叫火星為「熒惑」,為了繼續古人的遺願該探測器取「熒惑」 的諧音螢火。那麼古人又為什麼叫火星為「螢惑」呢?據古籍記載「螢螢火光,離離亂惑」火星大氣稀薄,整個星球上遍布沙漠,導致火星在太陽的光照之下呈現出紅色,就像火一樣。並且由於火星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並非規則的圓形加上古人觀測技術落後,導致其在古人的眼裡運動沒有規律可循,有時從東向西,有時從西向東,沒有規律,複雜多變,讓人迷惑,所以取「螢螢火光、離離亂惑」之意為「螢火」。

但這又引出來一個問題,古人沒有天文望遠鏡等先進的觀測設備,又是怎麼觀測到火星的呢。原來火星能通過肉眼觀測的到,認真學過中學地理課本的人都知道,夜晚觀察天空的,區別行星和恆心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恆心自己發光看起來會一閃一閃,而行星不發光不會閃爍。火星作為類地行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為5500萬公裡,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但是其橘紅色的外表非常顯眼,其亮度達到了-2.9等,屬於肉眼可見範圍,其亮度僅比太陽月球和金星暗。每年的10、11月份火星最亮,完全可以用肉眼看得到。但是火星在古人的眼裡存在「螢火守心」一說被認為是大兇之兆。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