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的長沙天空。湖南省天文協會繪製
10月6日22時18分,火星運行至近兩年最接近地球的地點。10月14日,火星衝日,衝日前後一個月時間,是觀賞火星的好時機。太陽西下,衝日的火星剛從東方地平線升起,午夜時,距地平位置最高,一直到翌日日出前才緩緩西下,我們整夜都能看到這顆閃亮的「紅星」。天文愛好者們把2020年稱作火星年。不僅因為火星與地球兩年一度的相遇,更因為2020年恰逢火星發射窗口期,在這一年裡,世界各國爭先恐後發射太空飛行器,向著火星出發。
下一個火星大衝,要等到2035年
10月10日,晚上7:30,我們到達長沙福元路大橋西,這是我們觀星的地點。
「那就是火星。」譚巍指著東方天空的一顆泛著紅光的天體告訴我,在城市燈光照耀的天空裡,依舊閃耀。10月6日,火星迎來全年最接近地球的時刻,10月14日,火星衝日,這顆紅色的「戰神之星」持續變亮,成為夜空最亮的星。
秋季,飛馬當空,銀河斜掛,並不是星空最絢爛的時候,「亮星不多」。標誌性的秋季四邊形在城市燈光的光輝裡,很難肉眼尋見,反倒是河鼓(牛郎)、織女、天津星組成的夏季大三角更為醒目。順著譚巍雷射筆的指引,才在北方天空隱約看到北極星,「北極星的亮度並不高」。
肉眼可見,只有稀稀疏疏的幾顆星辰,城市觀星需要藉助天文望遠鏡。
「在城市裡,能觀測的是行星,燈光影響不大。」譚巍組裝好兩臺天文望遠鏡,調好焦距,分別對準土星和木星,參加觀星的小朋友已經聚集起來,排隊等候。被拉近200倍的木星、土星,從一個亮點變成了一個圓盤,「跟書上的照片一樣呀!」小朋友驚呼起來。木星能清晰看到雲帶,四個衛星與木星「一」字排開,「四百多年前,伽利略發現了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也叫作伽利略衛星。」譚巍跟小朋友解釋,千百年裡,人類仰望同一片星空,穿越時間的「對話」,是觀星的樂趣之一。土星的顏值最高,土星光環,在望遠鏡裡,像一個戴著新潮草帽的女郎。
火星與地球的會合周期大約799.94日,比木星、土星長得多。也就是說,每隔兩年多,我們才迎來一次火星的最佳觀測時機。「今年的火星衝日不是大衝,2018年,才是大衝。」當火星和太陽分別位於地球兩側,呈一條直線分布,在天文學上稱為「火星衝日」。由於火星的偏心率很大,每次相遇,火星距地球的距離都有很大差別,如果衝日時火星恰好位於近日點附近,就是火星大衝,此時,火星離地球最近,也最亮。火星衝日兩年一次,而大衝要15年或17年才發生一次。「下一次大衝,要等到2035年。」
當我們用天文望遠鏡遙望這顆6000多萬公裡外的紅色星球,「看起來是個橙紅色圓盤,黑色是沒有被氧化鐵覆蓋的陸地、峽谷、高山,火星極冠肉眼很難看到。」火星時常颳起沙塵暴,「刮沙塵暴的時候,就完全是紅色的。」湖南天文協會的常務理事曾躍鵬說,讓人感到親切,就像說起地球。
向火星出發
在古人看來,火星多變、忽明忽暗,更詭異的是,會在夜空中突然逆行,所以「熒惑」的稱號,逆行如果發生在心宿(天蠍座),被稱之為「熒惑守心」,意味著皇帝駕崩、宰相失位,大兇之兆。在古籍中,「熒惑守心」的天象被作為不吉記錄了23次,出鏡率頗高。最近的一次「熒惑守心」發生在2016年,今年的火星逆行在水瓶座,不算「熒惑守心」,不過,西方星座文化,認為火星逆行會給一些星座帶來厄運。
科學和天文望遠鏡祛除了火星的魅影。1877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基亞帕雷利通過望遠鏡發現火星地表有很多條狀地貌,他稱之為「溝渠」,而狂熱的大眾更願意相信,那些線條是外星生命開鑿的運河。人類想像中的生命,拉近了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登上火星的夢想開始萌發。
1976年,海盜1號著陸器留在火星成功著陸,一張從火星發出的照片傳回地球,人類開始真正認識這空曠、貧瘠的星球。人類堅信,火星,將是地球災難來臨時人類的第二個家園。人類向火星出發,遙遠的火星「人聲鼎沸」,火星地表有來自地球的機器人,還有圍繞著火星飛行的眾多探測器。火星衝日年份,火星與地球會合,七、八月份,是火星探測器發射的窗口期,一旦錯過,需要再等兩年。2020年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問一號衝出地球,向火星出發,在200多個地球日後登陸火星,中國人跨越兩千多年的天問。除了中國,還有阿聯的希望號,美國的毅力號,也相繼升空,如果它們都能成功著落,火星地表的機器人將達到10個。對於第一次向火星進發中國來說,2020年,意義深遠,火星年算得上名副其實。
「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未來人類移民火星,不是不可能的。」譚巍有天文人特有的樂觀,他們的時空坐標,更為廣大。或許,多年之後,人類會在火星上回望他們曾經的故鄉——地球。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唐兵兵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