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最寄特的行星——火星

2020-08-30 天馬行文

火星雖然個頭不大,卻有著太陽系最高的火山、最大的峽谷,再加上火紅的顏色和美麗的極冠,地貌之奇 也堪稱行星之冠。 我們的地球又被稱為藍色的星球,這是因為地球表面大約71%的面積是海洋,在太陽的照射下,海洋反射出藍色的光。與之類似,火星有時會被稱為紅色的星球, 這同樣與火星表面的組成成分密切相關。

火星的土壤和巖石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鐵,這些物質會反射出太陽橙紅色的光芒,使得整個火星看上去紅彤彤的。歷史上,東西方對於火星的命名,都不約而同地源自它那紅色的外表。除了我們自己所在的星球以外,在太陽系的眾多行星中,我們對火星的地貌是最為了解的。火星與地球的距離雖然比金星與地球的距離更大,但是金星地表的平均溫度高達近500攝氏度,再加上一層厚厚的以二氧化碳、硫酸雲層為主的大氣層,對探測器十分不友好。

火星是除了金星以外,離我們最近的行星,它與金星、地球一樣,都是巖質行星。火星的行星大氣比地球稀薄約 百倍,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它是唯一一顆可以從地球上的望遠鏡中看到固體表面和大氣現象的行星。

在眾多火星探測器的幫助下,我們可以近距離一睹火星風採。火星的南北兩極都覆蓋著白色的極冠,它們並不是一般的雪,而是二氧化碳在零下125°C左右凝結成的冰蓋。在火星表面,我們能看到許多熟悉的地貌,比如說峽谷、高山和盆地,並且太陽系之最—最大的峽谷 、最高的火山與最大的盆地竟然都匯聚在這顆太陽系第二小的行星上。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火星中囊一條長校的 「傷疤」。這個名為水手谷的太陽系內最大的峽谷。綿延 3000多千米,寬度最大達600千米,深達8千米。相比而言, 位於我國境內的地球上最大的峽谷之一雅魯藏布大峽谷, 全長只有504.6千米,最深處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 水手谷的起源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目前人們認為,它可能始於數十億年前,火星冷卻時產生的裂縫。

火星上最高的奧林匹斯山,為珠穆朗瑪峰的2.5倍高,是太陽系內最高的火山。在火星演化的早期, 奧林匹斯火山還處於活躍期,火星內部炙熱的巖漿隨著火星內部的活動而翻湧升起,並不斷堆積。火星上的表面重力比較小,巖漿可以更容易地被推到更高的位置。奧林匹斯山屬於盾狀火山,熔巖的流動速度較為緩慢,噴發不劇烈,但是持續的時間較長。因此,奧林匹斯山的坡度平緩。除此之外,火星表面更加穩定,並不像地球的地殼一樣移動:地殼的移動加上巖漿的作用,容易形成火山群,比如夏威夷的火山群。火星的熔巖更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形成一個巨大的火山。

相關焦點

  • 火星——地球人最該了解的行星
    而我國古代對火星的稱謂——熒惑,似乎更能體現火星的特點:它熒熒似火而又行蹤不定,最讓人捉摸不透。 進入太空時代以來,火星是除月球外人類探測得最多的天體。截至2020 年,人類發射了60 多個火星探測器,超過其他行星的總和,其中30 多個成功實施。現在我們知道,在這顆太陽系個頭倒數第二小的行星上,匯聚了太陽系中最大的峽谷、最高的火山與最大的盆地。
  • 科學網—我國學者開展類火星風沙地貌研究
    」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點資助,開始實施地球與火星風沙地貌的對比研究。 研究人員將在確定中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沙漠中的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形態學特徵,分析其發育環境。在風沙運動的一般原理和極端環境風沙運動規律的基礎上,闡明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基於沙漠沉積學原理,恢復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演變過程。為認識火星風成環境提供依據,形成中國行星風沙科學研究團隊,參與國際研究。
  • 「視覺中國」在茂名發現一片「火星地貌」
    作為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火星不僅有季節和晝夜,而且發現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存在液態水湖,火星的地表也很像地球,有峽谷、山谷、沙丘和河流等的痕跡。因為人類至今還未登上過火星,雖然已有發射過幾十次的火星探測器,拍攝到一些圖像,可以讓我們在以光年計數的遙遠距離之外看到火星表面存在的地形地貌特徵,但更多的火星風景,還是需要大家去想像:被描繪為沙漠行星、砂礫遍布的火星,更似是戈壁荒原,這樣不可思議的環境是否真的適合生命生存嗎?「天問」,引發了大家對火星這個遙遠星球的好奇。
  • 中國天文學會發布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中國天文學會網站8月25日發布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在十七世紀望遠鏡發明之後,天文學家對火星進行了長期的觀測,對其表面明暗各異的反照率特徵進行了系統的命名。1919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成立後,承擔起了行星地名的命名和仲裁工作。
  • 中國天文學會發布首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天文學會近日通過學會官方網站向社會發布試用首批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中文推薦譯名。據悉,這些譯名已經過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  為助力火星探測任務,服務社會公眾,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組織多領域專家力量將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截至2020年7月15日已公布的除環形山以外的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全部譯為中文,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動提供便利與參考。
  • 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發布—新聞—科學網
    記者25日從中國天文學會了解到,第二批1136條火星隕擊坑的中文推薦譯名發布。
  • 中國天文學會發布首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天文學會近日通過學會官方網站向社會發布試用首批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中文推薦譯名。據悉,這些譯名已經過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助力火星探測任務,服務社會公眾,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組織多領域專家力量將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截至2020年7月15日已公布的除環形山以外的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全部譯為中文,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動提供便利與參考。
  • 火星發現「奇特」地貌,就像是一座城市,科學家對此作出解釋
    火星是距離地球比較近的星球,也是科學家最關注的一個行星,他在某些方面的特質與地球十分相似,所以備受科學家關注,而且在未來有可能的情況,火星也成為未來移民的首選,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航天科技的迅猛發展,到今天似乎我們距離火星也並不是那麼的遙遠了,隨著探測器逐漸的揭開火星上神秘的面紗,在未來二十年的時間裡面
  • 首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中國天文學會官網可視化頁面入口地址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火星最新資訊 > 正文 首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中國天文學會官網可視化頁面入口地址
  • 中國天文學會發布首批811條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中國天文學會近日通過學會官方網站向社會發布試用首批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中文推薦譯名。據悉,這些譯名已經過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 為助力火星探測任務,服務社會公眾,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組織多領域專家力量將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截至2020年7月15日已公布的除環形山以外的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全部譯為中文,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動提供便利與參考。
  • 近日中國天文學會公布了:火星地形地貌的中文推薦譯名 總共811條
    ,為人類的火星探測的揭開了新篇章。期待三大火星探測任務可以揭開火星的諸多謎團。為協助火星探測任務,服務公眾,天文委員會組織各領域專家,將國際天文聯合會截至2020年7月15日公布的除隕石坑外的811個火星地貌名稱全部譯成中文,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動提供方便和參考。
  • 中國天文學會發布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中國天文學會近日通過學會官方網站向社會發布第二批1136條火星隕擊坑的中文推薦譯名。全部數據向社會開放使用,可直接下載,也可在天文學名詞網站在線檢索。  此前,中國天文學會已向社會發布試用首批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中文推薦譯名。據介紹,這些譯名都經過相關領域專家審定。
  • 空中課堂|最難以捉摸的行星——火星
    在肉眼可見的5 顆行星中,火星的亮度和大小變化最為顯著。在一個運行周期中,火星的亮度變化可達58倍(4.4 個星等),視大小變化達7.2 倍,均高居行星之首(表1)。最亮的時候可以蓋過全天第一亮星——天狼星,最暗的時候比夏季大三角都遜色不少,「名次」已在30 左右了。
  • 《火星風沙地貌圖》出版發行
    本圖由南極 、北極、中低緯度地區三部分組成,繪圖範圍基本覆蓋了火星全球。南極 、北極地區採用1:400萬地形圖作為地理基礎底圖,中低緯度地區採用1:1200萬地形圖作為地理基礎底圖。專題內容包含了不同類型的地理單元、風積地貌和風蝕地貌等。借鑑地球風沙地貌分類,兼顧火星風沙地貌的特徵,在全面詳細地考察火星風沙地貌的基礎上,對火星風積地貌和風蝕地貌進行了分類。
  • 24萬平方公裡的柴達木盆地,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攝影/李一良 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的火星,距離地球2.25億公裡,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與火星的氣候條件十分相似;南極麥克默多幹谷,寒冷乾燥的環境,類比火星上的極端永凍土;西班牙力拓河(即紅酒河),以酸性環境開展極端微生物生存環境模擬研究……但是從氣候到地貌上看,中國的柴達木盆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類火星環境。
  • 火星是我們人類探索最多的行星,讓我們一起去探訪一下吧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處於地球和木星之間,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約為地球的一半;質量為地球的11%。密度比地球小很多。火星的公轉周期為687個地球日,平均火星日為24小時39分35.244秒,與地球日非常接近。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
  • 史上最高清!美國NASA公布18億像素火星地貌全景照 網驚:超震撼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從不曾停止,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射到火星上的探測器「好奇號」,近日傳回一張史上最清晰的火星地貌全景圖,畫質高達18億像素,引發網友熱議。NASA也上傳火星影片,短短一周已累積400萬觀看次數。
  • 天津"造星團隊"模擬火星地貌,助力中國火星著陸器新突破!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34;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在這振奮人心的時刻背後,離不開天津大學教授蔣明鏡團隊的努力。圖為研究團隊模擬火星石狀表面蔣明鏡教授的&34;承擔了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地面火星地表研製項目。
  • 關注丨中國天文學會發布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
    中國天文學會近日通過學會官方網站向社會發布第二批1136條火星隕擊坑的中文推薦譯名。全部數據向社會開放使用,可直接下載,也可在天文學名詞網站在線檢索。此前,中國天文學會已向社會發布試用首批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中文推薦譯名。
  • 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