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火星計劃裡程碑式的一步。
天問一號發射現場(圖源:新華社)
火星是運行軌跡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埃及時期就被人類所觀測,在人類文明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火星因其鮮豔的紅色表面,自古便與戰爭相聯繫,古希臘稱火星為「Ares」,即阿瑞斯,希臘神話中戰神的名字;古羅馬稱之為「Mars」,羅馬神話的戰神,而馬爾斯(Mars)這個名字也作為火星的名稱沿用至今。
火星(圖源:NANS)
中國對火星的觀測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當時的甲骨文中就有行星與彗星的記載。火星古稱熒惑,因其熒熒似火,位置捉摸不定,故名。得益於科技的發展,火星在現代已然沒有特殊的文化涵義,但在古代,火星不僅是天文系統裡重要的一部分,更與政治和社稷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有非常完善的天文學,商朝時便有專門的天文官員。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是歷代天文觀測和記錄的重點對象,其中,「熒惑(火星)」最受關注。
▲明 仇英(傳)《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局部,中間為熒惑星
《史記·天官書》曰:「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日『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直接將熒惑與兵戈戰事和朝廷政事聯繫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熒惑在星佔學中的重要性。
▲南宋 佚名《摹梁令瓚星宿圖》中的熒惑星形象
由於運行軌道和速度的不同,地球和火星每26個月能有一次短距離的相遇,隨後地球「超車」繼續領先火星,每到這個時候,在地球上觀看,火星會出現短暫的逆行或停留。這種運行差異導致的位置變化,以及逆行和停留現象,體現在天文觀測上,就是火星位置的變幻莫測。
地球與火星的運行軌跡(圖源:NANS)
漢代佔星學家認為,熒惑主戰亂,且常與兵、喪、飢、疫等災禍緊密聯繫,與金星(太白)並稱為兩大兇星,其原因就是行星運行差異導致的異常現象。因為古代早期,人們便觀測到五星自西向東的迅速運行現象,而當地球「彎道超車」時出現的行星逆行和速度變化,就被視為五星失行,於是「失行」的火星就這麼不明不白地背上了個災星的名頭。
但火星在古代文化中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必不可能只是因為一個災禍象徵。
東漢時期的熒惑圖像
漢代時,陰陽五行學說發展鼎盛,五星被納入到五行體系當中,天上的五星分別與地上的五行相對應。根據五行理論體系,熒惑於五季(春、夏、季夏、秋、冬)主夏,五方主南,五常主禮。火星開始與季節、方位和綱常禮節相聯繫。
▲東漢後期,社會上開始出現「童謠熒惑說」,認為熒惑化為兒童降臨人間,教人間的孩童童謠諺語,並與之一同嬉戲。
圖為「童謠熒惑」形象。
《呂氏春秋·制樂篇》曾記載一次「熒惑守心(即火星停留在心宿附近)」的天象:
宋景公之時,熒惑在心,公懼,召子韋而問焉,曰:「熒惑在心,何也?」子韋曰:「熒惑者,天罰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禍當於君。雖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與治國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韋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將誰為君乎?寧獨死。」子韋曰:「可移於歲。」公曰:「歲害則民飢,民飢必死。為人君而殺其民以自活也,其誰以我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盡已,子無復言矣。」子韋還走,北面載拜曰:「臣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賞君。今夕熒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歲。」公曰:「子何 以知之?」對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賞。熒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當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歲矣。臣請伏於陛下以伺候之。熒惑不徙,臣請死。」公曰:「可。」是夕熒惑果徙三舍。
司星官借熒惑守心的現象勸誡宋景公,使其自省修德、懷仁以治天下,成為後世為人臣子的範例。
通過「星辰之變,表象之應,以顯天戒,明王事」,熒惑異象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天文現象,更是一種對社會政治的輔助和修正。而這種借異象勸誡君王施行於國家社稷有益之策的辦法,在封建專制的古代,對當時的政治發展、社會治理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