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成為解決複雜問題高手」的第五篇文章,本文主要討論以下問題,決定一個產品生存核心必要條件是什麼?以及達成這些必要條件的思考方式是什麼?
下面我們進入第一部分,決定一個產品生存核心必要條件是什麼?
我們知道企業或者說公司其實是人類跨區域獲取資源代表的工商業文明的產物,那麼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之前聽東嶽先生的課裡講「人類文明發展過程完全是自然自發進程而不是人類設計的結果」
比如先生解釋人類農業文明的起源,原因是人類甚至猿類出現大腦新皮層,大腦皮層細胞功能過強帶來嚴重問題,只能使用葡萄糖或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代謝來源;
水果中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水果有個嚴重問題是隨季節而生發無法儲存,所以人類不得不在草籽中獲得碳水化合物,慢慢的開始採集大禾本科植物草籽,偶然灑落在部落周邊,發現居然能夠生長,還可以用人工培植方式擴大生產源,農業文明在不自覺中達成。
再比如先生解釋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居然核心的原因是因為地理的差異,中國地貌封閉限制了跨區域獲取資源,我們知道商業獲得的利潤比農業利潤高很多,如果不抑制商業就沒人種糧食,而封閉地貌限制了跨區域獲取糧食,最終很多人都會餓死,所以古代一直倡導「重農抑商,自給自足「,中國成為了代表農業文明的大國;
而希臘地處地中海,地貌開闊,但土地貧瘠不適合農業耕作,所以不得不通過經商換回生活最基本的糧食,由此產生了工商業文明的萌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類文明的起源於發展過程不是人類設計的結果,完全是自然自發進程;其實不只是人類文明,還包括人類的進化從38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到現代智人,甚至尺度再拉大到宇宙大爆炸,行星的形成等等……
我們會發現似乎有一個普世的規律在左右著萬物的存在,而且這個規律完全是自發的,不由任何人的意志做改變的,先生把他稱為」生存結構:人類文明發展過程完全是自然進程而不是人類設計的結果,這個自然進程包括自然環境條件和人類進化自身條件的綜合「,
按我的理解「存在就是外部環境和內在生存需要的達成穩態的一種狀態」
那麼同構性問題,我們再看我們核心討論的問題「決定一家企業生存核心必要條件是什麼?」
我問過身邊的朋友,大家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公司的CEO,這不讓人意外,人們總喜歡把事件的成敗歸結於一個人的能力,創新管理大師克裡斯坦森說的「真正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是價值網,而非管理者,管理者只不過扮演一個象徵性的角色而已」,所以核心原因是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外部環境:找到市場的趨勢】+【內部生存需要: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其實巴菲特說過「人生滾雪球,找到長長的坡道,溼溼的雪」,另外孫子兵法中也講到「外觀大勢,內省自身,謀定而後動」,也就是說企業要找到一個勢能搭建的創新高地,然後讓自己處在這個創新高地上,搭建一個讓後來者很難超越結構化優勢
舉個例子,大家都聽說過每日優鮮吧,2015年的時候創始人徐正對生鮮市場未來10年做了堅定的預判,他認為未來10年,90後,00後成為生鮮購買人群的主力軍,他認為到家的比例會超過到店的比例,生鮮市場的需求會由海量變為精選,由原料到半熟品等等(找到長期趨勢);
他對自己的判斷甚至到信仰的程度,接著提出每日優鮮的使命是讓每個人隨時隨地享受食物的美好,定義了30分鐘到家的目標,打造了去中間環節的生產型供應鏈,從0開始建設冷鏈基礎設施前置倉,建立會員制提升用戶留存(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先分析外部趨勢還是先分析自身優勢呢?如何找到市場趨勢,如何搭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呢?接下來我會分享我的觀點。
自然界無飛躍,外部環境的變化是連續的,環境的變化一定先於內部生存需要的變化,同構性問題,對於企業來講,外部市場環境變化(需求)永遠先於供給,而且通常在供需差異最大的時候產生最大的機會,因為這個時候只需要在這個供需失衡的點上做出相對小的調整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被壓抑的能量。因此,我們一定先觀外部大勢,再省自身。
任何企業CEO都需要問自己你所在的行業未來5-10年市場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你認知中你希望你的企業5-10年後是什麼樣?
其實對於CEO很多很難的決策把尺度拉大到5-10年這些決策就沒那麼難了,對於如何找到判斷市場外部趨勢,我想市面上有很多工具,比如PEST分析模型等等,我這裡不討論具體方法論,方法論很多,而我希望給大家介紹兩個視角分別是時間視角和空間視角。
海登懷特說過一句話「對過去有意識,對一個可能的未來有感知,這似乎將人類同其他動物區分開來,你要是對過去不感興趣,你就不可能憧憬未來,你和動物就是沒什麼區別。「
這裡的歷史不僅僅是讓你了解過去按時間順序發生了什麼事件,你更應該了解的是時間性之下那些看不著但更重要的動態因果關係,你應該追問為什麼在過去會發生的這樣的事件,條件是什麼,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現在這些條件有什麼新的變化,新的條件會產生什麼新的狀態,新的狀態會引發什麼新的事件。
舉個餐飲行業的例子,時間回到10年前,伴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物質需求日益提高,消費者對服務這個條件是很剛需的,但那個時候服務這個要素在市場上非常稀缺的,海底撈就誕生了,用非常好的服務贏得了市場;
再往後,消費者對環境這個條件很在乎了,又出來一些品牌,你發現這家餐廳環境特別好,感覺人均起碼300以上,但最後人均消費可能就五六十;
再到最近,隨著消費者越來越理性,未來餐飲還是要回歸本質」吃「,也就是你的產品和食材,所以未來的餐飲品牌最終還是要靠產品制勝,那麼你現在開一家店說靠服務制勝,或者靠環境制勝已經非常不現實了。
阿甘本說過」假如思考不是那種把可能性變為現實的能力,那他還會是什麼?「
也就是,我們要充分調用我們的理性,摒除現實的幹擾,透過表象對存在的現象不斷從外到內深度追問,感知你做的事的內在本質,當你看問題的層次比別人更高一層,你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降維打擊,就像一個人拍死一隻螞蟻一樣。
以新聞行業舉例,我們能看到數次清晰的升維攻擊,這個行業表面上就是生產新聞內容+通過媒介渠道進行傳播:
所有的這一切,如果你在媒體行業卻對這個行業的本質即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沒有深刻的理解,那你只能像一隻螞蟻一樣被巨人拍死。
至此我們主要討論了決定一家企業生存核心必要條件:第一步找到市場的趨勢,第二步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同時我們討論了如何通過時間視角以及空間視角找到市場的本質,判斷市場趨勢,由於篇幅原因,建立可持續競爭優勢將會在下篇文章介紹。
作者:閆琨,公眾號:三門的世界
本文由 @閆琨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