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兩會的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政府工作報告》都會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今年也不例外:中國經濟增速如何,就業情況怎樣,有哪些惠及民生的措施,和往年相比有何不同?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長馬志剛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報告總體思路和往年基本上相同,第一部分是對2018年的工作進行回顧,第二部分對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進行部署,第三部分對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點內容做出安排。
但是相同中又有很大的不同。
「說一樣,因為每年大家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希望把國家的好政策體現出來,轉化成凝聚共識、推動發展的力量。」馬志剛說,「另一方面又不一樣,因為每年的情況都不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內容都是新的。」他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深入貫徹體現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在很多層面政策的力度都比較大,希望通過更有力的政策,將這些大家非常關注的重大問題解決好 。
2018年成績兌現
看似尋常,其實不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從幾個方面對去年的工作進行了回顧和總結,也對當前面臨的問題和政府工作存在的不足做了坦誠的交流。
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增長6.6%。「去年的經濟增長是實實在在的增長,實物量數據、關鍵指標增速、國際組織的預測等均可支撐中國經濟增速的真實性。」馬志剛介紹,去年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指標都保持了較快增長,用電量增長了8.5%,是2012年以來最高增幅,鐵路貨運量增長9.1%。三大產業當中,全年規模上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是6.2%,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7.7%;三大需求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9%,且在四季度有逐月回升的勢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9%,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0萬億元,同比增長9.7%,這些數據與去年經濟增速指標都是相匹配的。
從國際組織預測看,今年1月初,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預計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6.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等對中國2018年GDP增速的預測值為6.5%-6.6%,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志剛指出,這個經濟增長是在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不斷壯大中的增長。去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消費升級特徵比較明顯;產業結構加快升級,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提高到52.2%,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接近60%;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分別增長11.1%和16.1%,則是工業內部結構優化的表現。去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3,對城鎮新增就業貢獻率超過2/3。
去年的經濟增長也是在就業比較充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基礎上的增長。城鎮新增就業連續6年超過1300萬,調查失業率總體穩定在5%左右的較低水平,17種抗癌藥零關稅,基本民生保障進一步加強。到2018年末,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336項重大改革舉措中,已出臺實施方案的超過了95%。改革帶來了營商環境的巨大變化,按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上升32位,躍至46位。
「這些成績看似尋常,但取得十分不容易。」馬志剛說,去年整個國際經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市場大幅震蕩, 給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包括市場預期,還是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在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過去一年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付出了很大的辛勞,也在應對風險中獲得了極大的經驗。」
2019年開局重點
很多政策都有新變化
《政府工作報告》在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上做出了安排,對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做出了部署,同時對完成好今年政府工作需要處理好的幾大關係做了論述。在馬志剛看來,2019年的政府工作重點任務對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都有不同程度的回應。
GDP增速目標6%-6.5%,「把可能遇到的困難想得更充分」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GDP增速目標設定為6%-6.5%,馬志剛表示,這是考慮了目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考慮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銜接,是考慮到各種需要和可能性來最終設定的目標。
「我們今年把可能遇到的困難想得更充分一些,所以在政策制定方面,應該說有很多新的變化。」馬志剛舉例說,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以前都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然後兩會審議之後再發放,這樣中間會有一個周期,但是今年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對部分的地方專項債券進行了提前發放。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提前發行旨在加快地方支出節奏,保障重點項目資金需求,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一種表現。
另外,為讓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對小微企業,包括小額納稅人採取了減稅政策,接下來還要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等。「我相信今年能夠實現目前制定的經濟增長的目標。」
就業政策變化最大,與財政、貨幣政策並列
經濟增速往往和就業情況相關,但可以明確的是,經濟結構的優化會增加就業表現。馬志剛指出,近年經濟增速不如前些年高,但是就業總量還是在增加,這說明了經濟結構在優化。他分析說,今年就業形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總體穩定,但也面臨著一些新的變化。從穩的方面來看,去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城鎮調查失業率每月都保持在4.8%-5.1%之間;但是從變的方面來看,外部的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運行下行壓力不斷顯現,這種壓力也會一定程度上傳導到就業,再加上新增勞動力的供給維持高位,就業的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突出,所以在就業政策這方面有一些非常大的非常實的舉措 。
「最大的一個變化的是就業優先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這是今年宏觀政策尤其值得關注的一個重點。」馬志剛表示。
大規模減稅降費,盡最大可能減輕企業負擔
減稅降費一直是社會和市場關注的焦點,關注度非常高。馬志剛介紹,去年以來,國家在減稅降費方面出臺了很多措施,國務院常務會議光研究減稅的議題就不下10次 ,尤其是對小微企業的減稅力度相當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範圍不斷擴大,2008年以來,減半徵稅政策範圍從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萬元、6萬元、10萬元,到20萬元、30萬元,去年調到50萬元、100萬。馬志剛認為,小微企業創造了全國60%多的就業率和80%的新的就業,50%的稅收都是小微企業帶來的,所以小微企業的作用並不微小,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關係到國計民生,所以國家非常重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針對這個「大規模」,政府工作報告此次提出了很多新的舉措,就是希望盡最大可能發揮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活力的作用。馬志剛表示,我國大多主體稅種是共享稅,關於減稅降費的方案反覆測算,一些還要和地方一起研究協商,同時還要考慮到減稅的可持續性等方面。他認為,最終的減稅降費方案,無論是從減稅降費的力度來講,還是從大家預期來講,我感覺會比較符合市場主體的期望,能夠起到有效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作用。
科研人員減負鬆綁,具有開創性的安排
馬志剛表示,這些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緩解,在很大程度上與新動能超越預期的發展密不可分。今年在新動能方面,尤其是在新動能的創新科技支撐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部署,尤其對科研單位科技體制改革,科研人員的減負鬆綁等有一定開創性的安排。
在他看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稅收、對現代製造業做出部署,最終的目的就是想讓中國製造更具競爭優勢,中國設計更具品牌價值,中國服務更具質量性。
今年對營商環境也做出進一步的安排,通過大力簡化各種審批、優化各種服務,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健康的營商環境,讓市場主體能夠輕裝上陣、健康成長。
放寬外商準入,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去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方案舉措,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取得了重大突破。馬志剛表示,今年繼續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把改革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政策環節當中。
去年國家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的新版負面清單,今年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範圍,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今年還要推進後續的重大改革項目,為項目落地提供綠色通道,鼓勵外資參與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修訂發布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外商投資的支持。
「外資企業貢獻了我國進出口、工業產值、稅收、吸納就業的1/2、1/4、1/5、1/15,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相信高水平開放有助於促進、推動國內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馬志剛說,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兩次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即將提交此次大會審議表決。「這是一部全新的開放的立法,確定了新時期中國對外商投資促進保護管理的基本制度。」
政策含金量高,力爭農民工欠薪「天下無案」
「我們發展一切的根本目的最終都是為人民服務,所以無論財政收支壓力有多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也不會變。」馬志剛說,對一些重大的民生問題,報告都有不同程度的回應,比如養老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高度關注。
據國家統計局1月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2.49億。此外,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發病率高也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馬志剛表示,這兩種病是誘發很多大病的原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政策很有含金量。
農民工工資問題,也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關注的熱點問題。
馬志剛說,我國農民工總量約2.8億,幾乎一半以上的農民家庭都有人外出務工,因此保障廣大農民工工資對能不能實現農民增收意義非常重大。農民工對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沒有農民工的披星戴月、辛勤勞動,就沒有城市高樓大廈平地而起,甚至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這些年農民工的工資每年都解決每年都發生,我們的理想目標是採取一定的制度保障,對農民工工資欠薪問題上實現『天下無案』。 」
紅星新聞記者 藍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