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應急管理報】;
中國應急管理報·中國安全生產網5月14日消息,近日,山西省應急管理廳發布了山西鄉寧「3·15」山體滑坡調查評估報告,報告認定鄉寧「3·15」山體滑坡是黃土自身特性和自然因素長期作用下自然演化的結果,是自然成因的災情為大型的滑坡地質災害。
2019年3月15日18時05分,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棗嶺鄉發生山體滑坡,造成20人死亡、13人受傷,2棟住宅樓、1棟衛生院住院樓、1座小型洗浴中心和配套建構築物垮塌,直接經濟損失713.48萬元。
調查認定,鄉寧「3·15」山體滑坡是黃土自身特性和自然因素長期作用下自然演化的結果,是自然成因的災情為大型的滑坡地質災害。
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滑坡區原始地形三面臨空,長期降水入滲在黃土特定層位中形成軟弱結構面,凍融作用降低了土體強度,坡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軟弱結構面剪出形成滑坡。
調查評估報告從地形地質、水的作用、凍融因素、地震、礦山開採、建築物荷載6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評估。
調查評估報告顯示,滑坡區位於韓咀煤礦礦界內,滑坡發生時距離正在開採的工作面1100米。煤礦為棗嶺村留設安全煤柱,滑坡區位於棗嶺村安全煤柱線內。經對距離滑坡區最近的物探解釋採空區變形影響範圍進行計算,其影響距離為175米。煤礦開採與滑坡發生沒有關係。
調查評估報告指出,鄉寧「3·15」山體滑坡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教訓極為深刻,報告總結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教訓。
一是簡單排查和一般性調查難以發現中深層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鄉寧縣政府圍繞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調查每年都要做大量工作,但棗嶺鄉衛生院北側黃土斜坡未認定為地質災害隱患點。技術調查表明,鄉寧「3·15」山體滑坡屬中深層黃土滑坡,僅採用人工調查或「遙感解譯+人工調查」的手段不易發現或認定此類地質災害隱患。晉西黃土高原不少地方,人民群眾或搬、或遷、或建總繞不開梁、塬、峁形成的高陡斜坡。然而,在黃土斜坡頂部進行工程建設,按照相關規程規範的勘察工作,很難發現個別深部軟弱夾層,給建設工程帶來意識不到的隱患。
二是黃土地質災害研究成果尚不能滿足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實踐。黃土滑坡成因機理複雜,影響因素多,研究難度大,且存在研究機構少、人員少、投入少的現實。黃土斜坡地質災害防治在早期識別、致災效應、避讓距離以及針對性措施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還相對滯後,不能滿足黃土地質災害防治的實際需求。
三是黃土地區突出的人地矛盾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增大了地質災害發生概率。鄉寧縣建設用地拓展空間極其有限。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人地矛盾愈發突出,在黃土斜坡坡頂、坡腳建房密度越來越大、高度越來越高,甚至出現大規模切坡建房現象。屬地居民受世襲延續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影響,對通過村莊、集鎮規劃來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使得村莊、集鎮的統一規劃建設實施困難,客觀上造成建房選址不夠科學、排水設施不夠規範和完善。由於沒有足夠的有效緩衝空間,滑坡和崩塌體直接牽動或壓覆衝擊房屋形成災害。
四是幹部群眾對地質災害認知不夠,整體防災避災意識淡薄。地質災害對大多數縣、鄉是小概率事件,三年、五年,甚至幾十年不發生地質災害也比較普遍,即使一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幾十年不發生災害也大量存在。長期喊防、長期無災,一些幹部群眾認為是在講「狼來了」的故事,久而久之產生了麻痺思想,淡化了防範意識;還有的幾代人都住在高陡斜坡上面或下面,多少年沒有出現過災害,總認為不會出事。鄉寧棗嶺鄉不少群眾房屋就建設在黃土殘塬邊上,緊靠幾十米深溝,多少年沒有出過事,很多群眾也沒想過會出事,「3·15」山體滑坡發生後,群眾在血的教訓中目視了危險,感到了後怕。
這次山體滑坡雖然是自然災害,但調查過程中發現存在未依法制定村莊和集鎮建設規劃,未對農村土地違法買賣、私自置換、超佔集體建設用地和未按規定申請報批擅自建設等行為依法查處等問題。
針對上述教訓,調查評估報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措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