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到她也是第一次知道她是在去年的《經典詠流傳》中,我聽她彈的那首《梁祝》。
但我從來沒想到的是,那一次竟然會是最後一次我看她的演出。
巫漪麗,1930年生於上海。她出身名門望族,她的外公李雲書曾資助孫中山進行辛亥革命。按理說,她這樣的家世,本應該是一直過著衣食無憂、天真爛漫的生活。但世事無常,她卻因為受到「文革」影響,最終顛沛流離,客居海外。
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6歲開始學鋼琴,年僅18歲便憑藉與上海交響樂團合出演的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而成為上海灘非常奪目的鋼琴演奏家。1954年,她擔任北京中央樂團第一任鋼琴獨奏家,於1962年被評為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並曾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1983年,巫漪麗赴美深造。1993年定居新加坡。
她是中國第一代鋼琴家、中國鋼琴啟蒙人之一。她師從世界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再傳弟子、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先生,與中國老一輩鋼琴家吳樂懿、朱工一、周廣仁、傅聰同門學藝。她的一生都伴隨著鋼琴,可以說,鋼琴就是她的另一個生命,是她更加華美的生命,她用她的樂章,帶給所有人悲傷和快樂。她的一曲《梁祝》,讓中國鋼琴在世界舞臺上地位更加高大。
她擅長西洋古典及浪漫派音樂的演奏,她的演奏往往熱情細緻、音色優美。
我喜歡音樂,但僅僅只是喜歡而已。我沒有過多了解關於音樂的一切知識。所以很自然的,我不認識她。我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她的名字。我甚至一度感覺非常羞愧,為什麼我沒有早一點知道她。
我身上經常都會出現一種事情:只有當一位非常優秀的人逝世的時候,我才知道有他這個人的存在。很多人都是這樣,他們去世了,我才知道他們為社會做了好多貢獻,他們好辛苦,他們好優秀。可我,在他們活著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我不知道他們的成就,不知道他們的貢獻,我也不清楚他們的作品,我甚至有些連他們的名字都沒有聽過。或許這次,我還應該感到欣慰,因為我至少在這之前我還認識她,我還聽過她的一曲《梁祝》。
我認識她,是在2018年的經典詠流傳節目上。我並不懂得樂感,我只能說一句非常膚淺的「好聽」,但也覺得很感動。湊近的鏡頭下,我看到她的嘴唇都在一直顫抖著,這是人老的標誌。但就在她幾乎全身顫抖的情況下,她的雙手卻仍舊堅強有力。她用她枯瘦的手按下一個個音符鍵,給我們音樂的享受,給我們展示了世界名曲《梁祝》的風採。讓我們新一代年輕人感受經典。
當時的她雖然已經垂垂老矣,背已佝僂,甚至不能長久站立。我以為她至少還能堅持,能看著音樂世界越來越好。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次再聽見她的消息,竟然是她的死訊:「2019年4月20日(當地時間),出席維多利亞音樂廳的一場音樂會時暈倒,急送中央醫院後宣告不治,享年89歲。」
很心痛。世界又失去了一顆星星。她終於帶著她的《梁祝》……蝴蝶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