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國內搖滾樂正經歷了由沉寂到二次崛起的低谷。比起94年紅磡的風光無限,於各大城市的小酒吧穿梭巡演,幾乎成為了當時搖滾樂的標配。
而比起老一代樂手,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年輕搖滾人,則擺脫了重金屬之於國內搖滾樂的簡單定義。
比起「河酒吧」集聚的優秀民謠力量,朋克、車庫和新浪潮等元素被引進國內的搖滾樂中,由此誕生出一批極具獨立表達的前衛樂隊,新褲子、PK14和Joyside這三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
當時正在讀研究生的付菡,可謂是Joyside和PK14的忠實樂迷。為了追隨自己的熱愛,在北京的livehouse專場,付菡幾乎每場必到,而組建樂隊的想法逐漸在腦中快速萌生。
比起樂隊於舞臺上的肆意和自由,把樂迷理解為看客或許更為貼切。但付菡恰恰那種不甘心成為看客的一類女孩。
而樂迷到樂手之間始終隔著一堵厚厚的牆,終於在付菡的一通電話之後被完全打破。
她首先聯繫了會彈吉他同學的曹璞,跟他說了自己想組一支搖滾樂隊的強烈願望!曹璞的反應首先是愣了愣,鑑於付菡的強烈邀請,便爽快答應了她:開整!
由此,後海大鯊魚在2004年誕生。之後貝斯手王靜涵和鼓手小武的加入,樂隊終於組建成形。
當然,「後海大鯊魚」這名字的誕生純屬機緣巧合。當時付菡一行人在後海散步時,看到了一個告示上寫了這樣一段話:
誰動我們的東西,誰就是我們的孫子,我們是後海大鯊魚!
這幫年輕人更為「後海大鯊魚」這樣生猛的詞兒感到震驚!隨後經過一致表決,它成為了樂隊的名稱。
樂隊組名後海大鯊魚,從內涵來說,後海代表了北京本土搖滾的力量;而大鯊魚可理解為北京搖滾樂的「後浪潮」。
樂隊風格與名稱極其契合,則讓他們開始了一段極不尋常的音樂歷程。
二
在成立樂隊前,付菡已是著名的搖滾大蜜,與各livehouse間可謂左右逢源,由此後海大鯊魚獲得了許多小型演出的機會。加上女主的灑脫不羈個性,更讓後海大鯊魚於北京各大地下樂隊中獨樹一幟。
就風格來說,後海大鯊魚以年輕潮流和叛逆為核心表達,而曲風的多元化、偏電子的編曲,引領了當時國內搖滾樂的潮流。用付菡自己的話說就是:
「我們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做讓人聽了想跳舞的搖滾樂。」
在成立後的周一年,由後海大鯊魚與哪吒樂隊、snapline(粉筆線)和carsick cars等四支北京本土樂隊發起的「NO Beijing」活動,更把國內搖滾樂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比起早前的怒吼嘶喊,「NO Beijing」更注重音樂本身的內涵。
而年輕、不羈和獨立,成為了此次活動表達的核心。加上本身樂隊的才華橫溢,「NO Beijing」於整個國內搖滾圈內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
或許讓音樂走得更遠,才是當時搖滾樂應該承載的使命。
這次運動後,後海大鯊魚逐漸張開了羽翼,四人組配合更加默契、合作亦更為純熟。2006年的一張demo《Hard Heart》算是後海大鯊魚兩年積攢的成果精華。
Demo以英文歌曲為主打,著重展現都市年輕人的心理狀況;曲風於新浪潮、車庫、迷幻和dream pop間融合切換,炫目的國際範兒成為了他們的標配。
《Hard Heart》推出後評論褒貶不一,有人說這張demo中有太多國際大腕兒的曲風影子。而做出屬於自己的音樂,才是後海大鯊魚真正的未來。
三
2007年5月1日,聲勢浩大的迷笛音樂節於北京海澱公園舉辦。在這三天的狂歡時間中,這支剛成立3年的樂隊,被邀請至迷笛舞臺,於露天戶外開始了前衛的放肆表演。
迷笛現場,主唱付菡身著藍色吊帶上衣、以粉色褲襪和帆布鞋做搭配。一身時尚性感的裝扮,成為了全場的焦點。
隨著音樂漸入高潮,臺下樂迷開始放肆pogo、跳水、開火車等慶祝儀式。第一次,有那麼多人開始為這支樂隊歡呼助威。
此時後海大鯊魚創作上已然有了新的突破,首張專輯《Queen Sea Big Shark》發行、樂隊也開始了全國城市巡演。
比起剛成立的迷茫,後海大鯊魚仿佛有了新的底氣,兩年前還在為生計發愁的四人,已然在音樂道路上看到了新的希望。
就首張同名專輯來說,融合了噪音、新浪潮、車庫、實驗等曲風,節奏順暢、色彩斑斕,極具後現代格調。
而一首《Man On The Moon》盡顯浪漫溫柔,滿是女孩對愛情的幻想和憧憬。代表曲目《Hello Passengers》專注細節和內涵,對過往戀人的百般思緒,更見付菡的細膩和敏感。
自成立以來與時尚的緊密連接,後海大鯊魚更受到商業品牌的關注。
2008年後海大鯊魚受匡威的邀請,與偶像樂隊P.K.14一起,開啟了以「愛噪音」為主題、全國5個城市的音樂旅行,之後並形成了一部獨特的搖滾樂紀錄片,知名度則進一步提升。
離開北京後,「去遠方」這一想法激發了後海大鯊魚後續的音樂靈感。
包括與楊海崧等人的對話、關於音樂及宇宙本源的日常思考。心靈得到升華之餘,樂隊四人進入了一個穩定上升期。
四
之後,付菡和後海大鯊魚成為各大音樂節的常客。2010年借勢發行了第二張專輯《浪潮》,這張專輯恰恰成為了他們的轉折。
《浪潮》曲風更加迷幻隨意,專注後現代城市美學,風格則略偏先鋒實驗。復古和摩登的結合、科技感和電子的混搭,賦予了後海大鯊魚新鮮的活力。
或許立意太過於超前,就旋律來看,卻遠不不如首張專輯抓人。加上中英文歌曲混搭,視覺系和電子比重過高,曲高和寡同時,搖滾內核卻淡化了許多。
談到《浪潮》時,付菡說道:
巨大困難是將四個人頭腦和電腦中的大量的各種想法壓縮成一張薄薄的專輯。
《浪潮》的當時國內樂壇的超前性來說,不言而喻。在《浪潮》褪去後,樂隊陷入了一段長久平靜期。
2004年到2010年,樂隊已經成立6年,在瓶頸期下,付菡只身前往美國,吉他手曹璞則於印度修行,樂隊就此被擱淺。
幾個月之後,後鯊終於在美國舞臺重新啟航。當時作為德克薩斯音樂節邀請的中國樂隊一支,迷幻的風格則讓他們在北美大受好評;美國的全新人生體驗,更讓付菡對音樂有了全新的認知。
幾經奔波、看慣了聚散別離後,付菡寫出了《bling bling bling》,這首純中文歌的出現,恰是樂隊七年之癢時。
作為樂隊的靈魂,付菡的變化,則讓樂隊有了新的生機。就付菡本人談到《bling bling bling》時說道:
「這首歌主要講年輕的朋友們去不同地方的離別。因為當時在德克薩斯也有很多中國的樂隊,一群跟我一樣的年輕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做事情,之後要分別去遠方奮鬥。」
結合個人生活體驗的音樂,飽含真情實感,這讓後鯊擺脫了早前束之高閣的冷酷,接地氣、狂野成為了這一階段後鯊的關鍵詞。
畢竟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後海大鯊魚的重生,何嘗不是這群年輕人對於生活的接納和轉變。
就像《bling bling bling》歌詞中所說:
你要去哪裡,我去哪裡,我也不在意;以後我們各自還有 一生的奇蹟;今天在一起吧,風吹著去了 下個世紀。
五
隨著草莓音樂節於全國迅速鋪開;後鯊的真實、自由和潮流,更與草莓宣傳的格調不謀而合。加上本身與摩登天空建立的深厚緣分,後海大鯊魚則順理成章成為了新一代搖滾偶像。
在中國,搖滾始終是屬於小眾的,對於後海大鯊魚來說,影響大眾的審美視聽依然有一段距離。在《bling bling bling》之後,《猛獁》作為第二首EP,更讓後鯊成為了國內最受矚目的樂隊。
在福特野馬的贊助下,後海大鯊魚的《猛獁》MV精良大氣,更見摩登炫目。付菡在片中灑脫自如、百無禁忌,女王範兒呼之欲出。
而《猛獁》整體旋律奔放自由、膾炙人口,歌詞則夢幻押韻、詩意浪漫。在情感訴求上,《猛獁》恰如其分展現了都市人的歡脫狀態,尤其醉酒之後的迷離顯得異常動人。
《猛獁》取名猛獁實則為「夢馬」的諧音。付菡半夢半醒、以夢為馬,這既象徵了年輕人奔放不羈的內心,又喻示著對自由價值的遵從和引領。
《猛獁》讓許多人著迷的原因,除了歌詞精美、旋律奔放之外,歌曲所包含的無拘無束態度,是其他搖滾樂無法賦予的。
正如歌詞所說:夢是什麼,是白色的泡沫,是啤酒花裡我們吐出的野馬。我們像只野馬一樣在這城市裡流淌,浪費了太陽也從不感到悲傷。
單曲循環,成為了聽這首歌的必備操作。而旋律一響起,你內心仿佛獲得了充分的自由。
之後,後海大鯊魚開啟了聲勢浩大的全國巡演,直到2016年第三張專輯《心要野》發布,他們在追夢的路上越走越遠。
六
對中文搖滾的回歸,更讓後海大鯊魚躋身國內大型音樂節的壓軸陣容。在無拘無束的場地內,伴隨音樂聲響起,後海大鯊魚的表演足以感染全場。
臺下《猛獁》大合唱已成必備環節,大型pogo則隨處可見;粉絲更由圈內擴散到圈外,把這支樂隊推向了大眾。
隨著「心要野」主題巡演和專輯的大獲成功,樂隊也對外表態,要把每一場巡演都辦成心要野。「心要野」成為了他們樂隊的solgan,更成為了他們以後音樂創作信奉的標籤。
《心要野》收錄了3年創作的11首單曲,付菡在談到自己的新專輯《心要野》時說道:「成功不需要拋卻理想為代價」。
隨著《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即將播出,後海大鯊魚更作為今年節目的主打樂隊。而談到自由時,付菡更說道:
「它是生活中最貴的一個奢侈品,最自由的事情莫過於現在仍在堅持做音樂。」
或者,正是16年來後海大鯊魚對夢想的堅持、對真實表達和自由創作的堅持,才讓他們引領摩登,成為中國搖滾樂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