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就是腸癌晚期?溫醫大附一院萬餘例數據告訴你,這項檢查怎麼...

2020-12-04 健康界

生活中人們談癌色變

但其實有些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比如腸癌 

因為在腸癌發生前

腸道常常存在長時間的腸息肉

這是一種有可能轉變成癌症的病變

那麼對於腸息肉

我們還需要了解什麼?

還有哪些預防知識不可忽視?

今天,我們邀請到

 溫醫大附一院消化內二科副主任洪萬東 

為大家解答疑問

筆者對溫醫大附一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期間17134例成人腸鏡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我院腸息肉、腺瘤和進展期腺瘤的檢出率分別為23.9%、13.3% 和3.5%。換句話說,在100位做腸鏡檢查的患者中,有24位發現了腸息肉,其中13位為腸腺瘤,3-4位為進展期腸腺瘤。隨著年齡的增長,腸腺瘤的檢出率也隨之增高。

(Hong W et al. Cancer Manag Res 2018)
不是所有有息肉的病人都有臨床表現, 大多數腸息肉一般無症狀 。部分息肉可能會逐漸生長並引起 腸道梗阻、腹痛腹脹、大便出血和腹瀉 等症狀。如息肉發展為惡 性腫瘤則可出現 食慾下降、貧血、消瘦 等症狀。
腸息肉,最主要的是 靠腸鏡的檢查。若初次 腸鏡檢查 沒有發現息肉,可在3-5年後再次做腸鏡檢查。
關於腸鏡 篩查,醫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 平均風險人 ,是指無結直腸癌相關症狀或預警症狀、無結直腸癌和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病史及家族史、無遺傳性結直腸癌和炎症性腸病病史的人群。 建議50歲以上平均風險人群進行腸鏡篩查。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推薦,建議對有上述症狀的患者做腸鏡檢查排除腫瘤、炎症等器質性病變。
雖然腸息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有一些因素會增加患腸息肉的風險,進而發展為結腸癌。 家族史是息肉和結腸癌的關鍵危險因素。
一般來說,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一級親屬患有腸息肉,或任何一級親屬在60歲之前發現腸息肉,您就被認為有更高的風險。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一級親屬患有腸息肉,我們建議您比那些處於平均風險的人更早、更頻繁地進行篩查。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年齡、肥胖、吸菸、炎症性腸病 等。
一般情況下,在腸鏡檢查過程中如發現腸息肉,醫生通常會對腸息肉進行活檢。所以,患者通常會得到兩張報告單。以我院為例,通常在檢查當天得到腸鏡檢查報告單,在 檢查後7-10天得到病理報告單
如果息肉直徑>1cm、息肉總數量多、長的比較醜(奇形怪狀),這些息肉病理為腺瘤或進展期腺瘤的概率高,通常需儘快處理。
◆ 第一類——發生癌變的風險較低: 炎性息肉(也叫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 等。
◆ 第二類——發生癌變的風險中等: 廣基鋸齒狀息肉、增生性息肉、傳統鋸齒狀腺瘤 等。
◆ 第三類——較高的癌變風險: 管狀腺瘤、管狀與絨毛狀混合、絨毛狀成分、伴有低級別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結直腸癌。
根據檢查的情況,考慮兩點:一是如果息肉現在還屬於良性期,還沒有癌變;二,它是在我們的內鏡可切除的範圍之內,我們考慮首選的治療還是內鏡下切除 如活檢鉗夾除法、高頻電圈套法(如下圖)、內鏡黏膜切除術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等,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手術。
如果息肉很小,可以不治療僅隨訪觀察嗎?據 文獻報導,儘管多數結腸微小息肉(<0.5cm)是良性的,但有6%患者可發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癌變。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一年時間裡就診斷了48例微小型(<0.5cm)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癌變
因此,小息肉也可能有大麻煩。故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息肉無論大小儘量進行切除。
這是完全錯誤的認識。研究結果顯示,息肉切除後復發率是比較高的。 結腸息肉/腺瘤內鏡下治療後存在復發可能。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導了息肉切除術後結直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增生性息肉的結直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為1.6%、廣基鋸齒狀息肉為2.5%、管狀腺瘤為2.7%、管狀-絨毛腺瘤為5.1%、絨毛狀腺瘤為8.6%。
另外,如果在腸鏡檢查時,腸道準備不乾淨,大量糞水會掩蓋腸道息肉,存在漏診的可能。所以,再次複查腸鏡很有必要。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推薦

直腸、 乙狀結腸增生性小息肉(<1cm),2-3年後再次行腸鏡檢查。  
1-2個<1cm的管狀腺瘤,1-3年後再次行腸鏡檢查。  
◆ 對於最大徑在2-5cm之間的結腸腺瘤或癌變,治癒性切除後6個月和12個月各複查1次結腸鏡。此後每年複查1次,並行腫瘤標記物和相關影像學檢查。  
定期檢查 是預防息肉和腸癌最重要的一步。 有規律的體育鍛鍊、不吸菸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食用茶、綠葉蔬菜、漿果等抗氧化劑、以及高纖維穀物、水果和蔬菜也會有幫助。
最後,注意葉酸、維生素D和維生素C的攝入量。據研究表明,保持這些營養素的高水平也能降低腸癌的風險。
腸鏡檢查對於患者來講,是獲益率最大的檢查。 因為腸癌90%以上都是由腸道息肉引起的, 對於腸息肉,一旦經腸鏡檢出,在內鏡下就可以把它完全切掉,即使癌變了在早期也可進行微創切除。 即使在進展期,只要沒有遠處轉移,手術治療的預後也是非常好的,但前提是一定要 加強篩查,預防為主

相關焦點

  • 溫醫大附一院宣布老藥新用 臨床治療新冠肺炎初見成效
    該院使用反應亭的患者中,有一例重症患者(圖中)用藥14天後,康復出院。潘力 攝  溫州網訊 2月19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透露,老藥新用——反應亭治療新冠肺炎,初步結果顯示有效。  反應亭用於新冠肺炎治療的臨床效果如何?治療的原理是什麼?是否經過臨床充分驗證?治療時會產生副作用嗎?記者對話溫醫大附一院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教授夏景林。
  • 哈醫大一院率先開展基因甲基化早期腫瘤篩查技術
    據了解,哈醫大一院是全國首家開展DNA甲基化檢測全身癌症早期篩查技術的醫院,這項世界先進的檢測技術將讓發現早期乃至超早期癌成為可能,為更多龍江百姓造福。 據了解,4月15日至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統計,2015年中國新增癌症病例高達429.2萬,相當於每天平均確診近1.2萬例癌症病例。
  • 昆醫大附一院有了3D「透視眼」 為患者精準實施肝臟手術
    雲南網訊(記者 彭錫)12月2日,一臺滿載現代科技手段的「5G+MR」精準肝切除手術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昆醫大附一院)進行直播。「5G+MR」精準肝切除手術在昆醫大附一院直播 醫院供圖  該院肝膽外科主任羅丁介紹
  • 重醫附二院每年為4萬例消化道腫瘤高風險人群做胃鏡篩查
    尹老先生是重慶南岸區人,早年曾有20多年的軍旅生涯,性格豪爽的他平生喜歡喝喝酒、抽抽菸,和戰友們把酒言歡,這一喝就是40年,每日下來100毫升;煙一抽就是40年,平均每天10支輕輕鬆鬆!常規胃鏡報告提示:尹先生的食管中段大片黏膜發紅粗糙,長約5cm,寬超過1/2周接近3/4周,可疑早癌病變,為了進一步確診,隨後幾天醫生又為尹老先生做了放大染色胃鏡,「也就是我們消化內科大夫所說的「胃鏡精查」。鄧超醫生說,通過精查,果然如我們所料,尹先生患上了食管癌,慶幸的是病變還處在早期,腫瘤浸潤深度淺,淋巴結轉移風險低。
  • 28歲小夥腸癌晚期,你還以為便血就是痔瘡?醫生教4招自測
    原標題:愛吃這東西,28歲小夥腸癌晚期!這病越來越青睞年輕人 寧波28歲小夥被查出患上直腸癌,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然而,家族卻沒有該病史。」近日,寧波某醫院醫生接診了一位28歲的直腸癌患者,一發現已經是中晚期了,而家族卻沒有該病史。仔細追問小夥子的生活史,醫生發現高脂少纖維飲食是罪魁禍首。 患者小宋從小就在「油罐子」中長大,20多年來油炸食品一直是他的「最愛」,也從沒斷過,還不愛吃蔬菜。
  • 無償獻血支持抗疫 昆醫大附一院874名醫務人員獻血22萬餘毫升
    昆醫大附一院的醫務工作者無償獻血供圖4月2日,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積極組織全院醫務人員獻血,本院和呈貢院區共計874名醫務工作者參與獻血。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全院醫務人員積極響應號召,支援醫療臨床用血。截至記者發稿前,該院在本次無償獻血活動中共獻血225700毫升。
  • @瀋陽人:醫大一院渾南院區31日起試運行!
    小編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醫大一院渾南院區即將開診啦!即將開診的醫大一院渾南院區編制床位1600張是一所具有國際水平的公益性綜合醫院想到大醫院看看醫大一院是很多人的選擇醫院前身可追溯到同時創建於1908年10月的福建長汀福音醫院(原亞盛頓醫館)和瀋陽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奉天醫院。
  • 溫醫大附屬第二醫院、育英兒童醫院龍灣院區今日啟用
    >省衛健委副主任曹啟峰表示,此次龍灣院區的正式啟用,不僅大大拓寬了溫醫大附二院的發展空間,也將進一步發揮附二院特色學科專科優勢,為廣大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醫療健康服務。>溫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湯筱疏表示,溫醫大附二院龍灣院區的啟用凝聚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汗水,對深化我市醫療體制改革,有效解決廣大市民看病難問題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溫州醫科大學黨委宣布夏景林任溫醫大附一院黨委書記
    他指出,這次任命是溫醫大黨委從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角度出發,加強附屬第一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領導班子建設、加快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學校與高水平院校校際合作、拓寬幹部選任途徑的一次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是校黨委經過通盤考慮、反覆醞釀、審慎研究作出的決定,得到了浙江省委組織部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大力支持。
  • 哈醫大一院眼科教授劉平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哈醫大一院眼科教授劉平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大會表彰了167名「全國自強模範」、100個「全國助殘先進集體」、100名「全國助殘先進個人」、100個「殘疾人之家」和33名「全國殘聯繫統先進工作者」。據悉,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每五年舉辦一次,是中國給予殘疾人事業戰線突出貢獻者及集體的最高褒獎。
  • 哈醫大一院眼科視光學中心做好準備應對國慶期間驗光高峰
    (徐旭)國慶七天小長假即將到來,在充滿喜迎佳節的祥和氣氛中,哈醫大一院眼科視光學中心已經做好準備,應對國慶節兒童青少年驗光小高峰。今年以來,哈醫大一院大力實施「看病不求人」方案,旨在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的根本問題。
  • 全球最先進分子影像學檢查設備PET/MR將落戶哈醫大一院頂尖技術...
    去年10月,在國家衛健委《2019年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名單中,哈醫大一院作為黑龍江省區域醫療龍頭單位,獲得全國28家正電子發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統(PET/MR)配置許可單位之一,也是黑龍江省唯一一家,標誌著哈醫大一院核醫學專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體檢正常,半年後卻成了腸癌晚期,原來竟是腫瘤標誌物的障眼法在作怪!
    42歲的王先生躺在浙江省人民醫院腫瘤科病床上,對於自己接下來的一系列手術、放化療階段憂心忡忡,「我才40多歲,怎麼就得了腸癌,還是晚期了?」讓王先生懊惱的是,僅僅半年前,他的體檢狀況一切正常,特別是幾個腫瘤標誌物沒有一項異常,怎麼只有半年時間,晚期腫瘤就找上門了?
  • 哈醫大一院舉辦眼科人工智慧與醫工聯合高峰論壇
    (徐旭)6月4日,由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主辦、黑龍江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協辦的眼科人工智慧與醫工聯合高峰論壇在哈爾濱市成功舉辦。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黨支部書記、黑龍江省眼庫主任張紅教授擔任大會主席。
  • 哈爾濱:網傳「哈醫大一院耳鼻喉科被封」不實
    近日,由於哈爾濱市再次出現確診病例,在對外公開確診病例行動軌跡中,包含其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的經歷,隨後,一則「哈醫大一院耳鼻喉科被封,醫護人員被緊急隔離」的消息在網絡和微信朋友圈瘋傳,引發廣泛關注。
  • 溫州濱海醫院與溫醫大附二院籤署醫療技術合作協議
    此次溫州濱海醫院與溫醫大附二院的合作,讓轄區廣大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也將對該院提升醫療技術、服務水平、管理水平,乃至全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希望溫州濱海醫院能以此次籤約授牌為新起點,依託溫醫大附二院的優勢資源,不斷提升醫療質量和水平,打造成為患者信任、群眾認可的醫療衛生品牌。管委會和相關部門將繼續在政策支持、人才引進、基礎設施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 體檢發現大便隱血「+」不當回事 半年後再做腸鏡已經是腸癌中晚期
    去年上半年,他在體檢中發現大便隱血陽性+沒當回事,結果半年後腸鏡檢查卻發現,已經是腸癌中期。  我們需不需要做胃腸鏡檢查?是不是很痛苦?腸息肉到腸癌是怎麼個變化過程?下周晚7點,我們特地邀請了浙江首屆「有溫度的好醫生好護士」、省立同德醫院消化科費保㼆主任醫師做客「浙醫在線」直播間,為大家答疑解惑。
  • 山醫大一院2020年國家自然基金獲批項目再創佳績
    11月30日,山醫大一院召開2020年科技表彰暨2021年國家自然基金申報動員大會,對2020年獲批的國自然項目給予經費配套獎勵。2020年一院獲批14項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居山西醫科大學各院系之首,這已是山醫大一院連續兩年獲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