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步把設備和生物識別傳感器結合在一起,這些生物識別傳感器是植入在體內,這不是科幻小說,已經實實在在用了。生物特徵傳感器能夠持續不斷地監控我身體各種生物指徵。我現在給大家做講演,我的血壓心率是多少,血糖水平或者我的激素水平是多少。
但是你不知道,計算機通過剛才講的這樣的技術能夠知道我每一刻血壓的變化。根據這樣的數據,我們大家想像一下你正在讀一本非常長的書,比如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當你讀完的時候,實際大部分情節都忘了,但是亞馬遜、騰訊或者百度任何一家公司,它的電子閱讀器通過生物識別傳感器記錄了你閱讀這本書的狀況。
在我讀完《戰爭與和平》之後,這個設備就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性格特點是什麼。根據這樣的一種知識和了解,設備不光能夠向我推薦書籍,而且也能夠圍繞著我生活中更加重要的決策,向我做出建議。比方我應該學什麼,該生活在哪,應該在哪兒上班,甚至和誰結婚。
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可能就是你的一生要和誰度過——伴侶的選擇。在選擇伴侶這件事上,很多人犯過糟糕的錯誤,我們主要賴於自己的感覺以及親友家長的建議。現在有對情侶,該結婚還是分手?二三十年以後,你可能可以問亞馬遜百度、騰訊這樣的問題,今天你得靠自己的感覺和親友的意見。
那時候,亞馬遜等公司對於我個人、和我相處的人已經如此了解,你可以問它們的建議。你迄今為止所有的郵件、微信消息、手機通話它都在追蹤,看書、看電影時,它在監控你血壓心率的變化;你每次約會的時候,它也在監控你約會水平的變化。
它對於你個人所有信息的了解以及伴侶的了解,對幾百萬人的成功或不成功的伴侶關係的理解,可以告訴你:現在你和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結婚的概率是90%。因為在你一生當中找不到更好的伴侶了,因為它如此地了解你,你心裡想的可能是:我有能力找到一個更好的伴侶,更好看更漂亮的伴侶。它會知道你這樣想的錯誤來源所在:你對外表太看重了。
你在選擇的時候,考慮的因素還是五萬年前我們的遠祖祖先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擇偶的標準。現在機器會告訴你:根據我的統計數據,即使外表對於關係的成功與否具一定的重要性,但是這個重要性是比較小的,可能只佔整體權重的10%,也就是在一個成功的關係當中只有10%是取決於外表、美貌。
機器會告訴你: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現實。從長遠來看,你和現在這個人在一起會是最幸福的,你應該和他結婚。
在這樣的一種設想當中,決策的權威、權力已經轉移了,從人類手中移交給了算法。我們在這需要理解的是:做出決定的能力就像一組肌肉一樣,這樣的肌肉你不用的話就會退化,你對計算機信任越多,依靠人工智慧來做決定越多,你就會失去自己做決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