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相信各位的朋友圈也和小編的一樣,被柴靜以及她的朋友圈刷爆了。柴靜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這幾天可是吸引了全國男女老少的眼球。不過,這可不是柴靜一個人的功勞,不信,看看《穹頂之下》片尾的字幕,裡面每個人都是隱藏的Boss。簡單地說,就是提供技術支持和風格定位的羅永浩團隊+範銘的文案攝像團隊+通過常年客廳社交積累下來的大V智囊團。同時,柴靜在全片中運用的21個演講技巧,也幾乎堪稱案例教學。
浩淼繁星,言極穹頂,兩會前的這一個周末,是屬於柴靜的。
在一個習慣著睜眼說瞎話的文宣系統中,產生了「看見」的柴靜。然後在一個自我承擔風險、資金以及榮譽的自媒體時代,柴靜又努力去解釋那些「看不見」。
不過真要把柴靜當如娛樂資本論一般的自媒體,把《穹頂之下》當做一次私人恩怨,那就實在是屬於幼稚。
不信看看《穹頂之下》片尾的字幕,裡面每個人都是隱藏的Boss。簡單地說,就是提供技術支持和風格定位的羅永浩團隊+範銘的文案攝像團隊+通過常年客廳社交積累下來的大V智囊團。
同時,柴靜在全片中運用的21個演講技巧,也幾乎堪稱案例教學。
仔細看看《穹頂之下》片尾的字幕,裡面每個人都是隱藏的Boss,而在小娛看來,主要是分成三個部分(同時筆者也採訪了兩位參與人員):
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看見》的原團隊
以主編範銘、製片人李倫、編導郝俊英以及攝像團隊為主。按名單分析,應該主要以拍攝、文案為主,是幕後主力。
2.然後是羅永浩,以及他的錘子團隊
其中許岑、東東槍、歐陽念念都是錘子的員工。有人說「演講的場位是羅永浩指導的」,然後許岑、歐陽念念都是負責 keynote 製作,看樣子整個TED式的網際網路風格的發布會都是由羅永浩團隊決定。
3.大V記者、調查記者等外腦
史航、土摩託、丁文山、汪韜、袁凌、黃章晉、楊瀟等人,都是微博公知屆或調查記者圈內赫赫有名的大佬。
數到這裡,估計不加V就會又急吼吼的稱柴靜是「客廳派對主人」了,肯定也會有人稱柴靜是當代林徽因,到底是正常的客廳聚會,還是曖昧昏黃的舞會?或許如何評價柴靜的這次人員聚集,也會折射不同的人心。
當筆者採訪某位參與了此事的「客廳客人」時,他非常精到的點評一句:「林徽因只是個沙龍主持人的角色,柴靜卻每次都在吸收眾家所長,最終推出了讓每個人都嚇一跳的作品。」
下面,娛樂資本論也分析下這篇作品的21個演講技巧,以及她幕後的數十人的團隊構成。
一。範銘團隊有哪些人?範銘是誰?
隨便找期之前的《看見》對比下名單,就能知道此次《穹頂之下》集中了大量的原《看見》團隊的成員。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範銘,據她自我介紹中透漏,她是無錫人,這個可愛的天蠍座女孩1998年入讀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2002年9月進入中央電視臺,曾任《新聞調查》、《面對面》編導,CCTV-1《看見》主編。
在CCTV的工作中,範銘和郝俊英、柴靜等三人在合作中成為鐵磁閨蜜,因三人對新聞的執著被稱為「三劍客」。
一位電視界的朋友說,2014年最遺憾的事應該是,老郝(郝俊英)、老範(範銘)、老柴(柴靜)這三劍客離開了公眾的視線」,@-Obscurity-寫道:「看到(霧霾調查)編導是範銘,感覺柴靜她們又回來了。」@洛之秋 說柴靜只是前臺,幕後是範銘這樣的專業團隊。@ 格桑小巫說「做過幕後以後就不容易產生偶像情結了,柴靜的這個片子和她以往的作品一樣,最厲害的是範銘。老百姓才崇拜獨行俠,圈內人只欽佩好團隊。」
李倫又是誰?是《看見》和《24小時》的原製片人。
柴靜還曾經發過一篇和李倫相識的博文,裡面詳細記載了李倫是如何給予柴靜施展拳腳的空間的:「我臨時做了幾天《24小時》的主播,跟邱啟明搭檔,他當天重感冒,咳嗽得不得了,有一會兒我實在覺得他夠嗆,就把他的稿子接過來,對觀眾說「讓他歇一下,我來替他播」。我沒有直播經驗,不知道圖和文是按照主持人坐的位置配好的,我這麼一換,導播臨時調換圖都來不及,這要出點事,就算是播出事故了。李倫是製片人,第一責任人。但他不動聲色,節目結束了還噙著點笑。第二天我想在直播中採訪新聞當事人。通常為了避免直播的風險,主播只連線記者,但我職業慣性,覺得採訪當事人是最接近新聞核心的辦法。我倒是不假思索,風險都是李倫擔著,可他鼓勵我這麼做。」
二。羅永浩,以及他的錘子團隊
羅永浩就不說了,點擊原文,我們會附上了一篇《羅永浩跨界對話柴靜:暢談彪悍人生》的對談,從中也能看出兩人在風格上的不同和價值觀上的某種一致。
至於備受好評的keynote風格,則是由錘子團隊的許岑、歐陽念念負責。其中,許岑是早期羅永浩的夥伴之一,與羅老師在電影進修班相識,後加入老羅英語培訓。著名的老羅培訓在迷笛上放的廣告片(mother fu×k那個),就是和他一起做的。錘子科技歷來發布會的keynote製作,均由他負責,之前他還出了一個 keynote
教程,一個英語學習教程,感興趣的人可以搜一搜。歐陽念念則是錘子科技的設計師。
三。大V記者
下面就按片子名單排列了(最後那十幾個我也不認識),不過光看這幾十人名單,也可知柴靜在圈內人脈之廣泛。袁凌告訴娛樂資本論,其實他介入這次的事件比較晚,當時還是一月份他去柴靜家裡看了原版視頻,「視頻比現在長,片子在中後段延伸到了國家發展模式的探討,但我覺得難以探討清楚,覺得沒必要在一部片子裡操總理該操的心,而且這一部分看起來有點累。我就建議說還是得把能源政策和法制癥結上這個主要的邏輯鏈弄清楚,最後再回歸到個體經驗上。」
從最後的視頻成片,也確實可以看出柴靜確實採納了袁凌的意見。可以想見,柴靜就是通過這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漸進方式,一步步改造自己的視頻作品,最終造就了這一次成功。
羅永浩:錘子科技創始人
李倫:原《看見》的製片人
汪韜:《南方周末》綠版記者,探究中國大氣的第一記者。
袁凌:著名調查記者,曾發表過數十萬字小說、詩歌,出版詩集《石頭憑什麼呼吸》。
史航:編劇、策劃,影評人。
東東槍:文字/創意工作者,網絡紅人
丁文山:湖南衛視頻道聲音形象代言人,和柴靜相熟於湖南衛視時代。
郝俊英:《看見》「三劍客」之一,著名編導。
土摩託:三聯生活周刊的專欄記者
四:柴靜的21個演講技巧
上面既然分析了那麼多柴靜的幕後團隊構成,下面咱們也具體拆分下,柴靜全篇視頻,從案例教學的角度,運用了哪些演講技巧。
同時,如果能活學活用如下技巧,以後無論是技術普及類的培訓,還是企業文化培訓、敬業度培訓、安全作業培訓、追求卓越培訓、網際網路的極致思維培訓,都能無
往不利。(以下整理來源於微信號「培訓經理指南」的文章,作者南哥,原文標題《感動3億人背後的21個培訓與演講硬技巧》)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開場
用數據再現當年的情景
帶出一個有「情懷」的故事
沒有什麼用聽眾親身經歷之「痛」更能打動聽眾了
所以在最好的培訓素材始終來源學員
這就是內部講師培養的重要意義
人們的認知錯誤首先是從概念開始
好的演講與培訓一定需要
幫助學員就概念進行正確的理解
大氣汙染與城鎮思維情況調研報告
南哥感嘆的是1981年就有了這些研究
而我們的國家卻從未採取過行動!這是城市管理的悲哀啊!
「標記的書籍」是事實的展示
而將文字重新輸入
則為聽眾創造了更好的視覺體驗!
一圖勝千言
善用圖片是一個重要的培訓技巧
特別在影響聽眾態度方面
這一點更為有效
影響學員與聽眾態度的一個很好的策略是
用數據告訴Ta
錯誤行為的嚴重後果
這是激發人類行為最好的方式
通過好的與不好的對比
更能激發人類的行為
這是技術類培訓或演講必須解決的問題
如何用多種手法將專業概念通俗化
數據的魅力就在於此!
因為ta為實施Duang了一下哎!
在演講與培訓中
用圖文及故事的方式
告訴聽眾現在行為與未來結果
之間的關係
是影響態度的有效策略
在態度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就是引用權威人士的觀念及看法
在使用方式也需引起培訓師的注意
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
引發90後員工的抗拒與挑戰
引發聽眾及學員的思考是最好的互動
這一組數據與懸念很好地實現了這一點
柴靜的演講
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數據
在影響聽眾與學員態度上的魅力
南哥在想,這7%+12%的人怎麼想的
難道停車就不麻煩嗎!
演講中的幽默也可以用在嚴肅話題中
這就是柴靜式新聞的一特點
在中國停車費高了之後是這個樣子
⊙﹏⊙b汗!
數據的用途真的很多
關鍵是你從哪個角度切入
現在才明白17%的柴油
帶來的危害這麼大!
在改變他人態度的時候
過度的批評會讓對方破罐子破摔
柴靜的這種平靜的方式或許會更有力量
在態度類的教學設計與演講中
一定要闡明到底應該誰為結果負責
否則再好的訓練也只不過是聽聽而已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對話以及好的問題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策略!
從輪船、到飛機、到大型工程車
柴靜總能用你熟悉的事物來揭露真相
這是值得每一位培訓者以及演講者深刻學習!
好的態度類的培訓不僅改變聽眾的態度
設計者應該還要為聽眾提供改變行為的工具
(這APP真心不錯,今天肯定上不了了)
好的演講不僅是思想
是觀念,還應該具備行為指南
這一點柴靜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所以好的演講與培訓從來都是精心準備的,都是投入過大量研究的真材實料,從來都是經過嚴格設計與編排的,面對柴靜的演講對於培訓經理而言,你如何能夠在廣
泛採集數據的基礎上,真正的將公司的:「人才發展的霧」講清楚?
用良好的方案與演講打動老闆與業務經理呢?對於培訓師如何開發出柴靜級別的培訓課程呢?這值得我們反思並付諸於行動!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後】一個優秀的團隊很重要。柴靜的這部霧霾紀錄片持續火爆,引發強烈的熱議,關於柴靜個人和霧霾的話題還在持續發酵,甚至還影響到股市,導致10隻環保的股票「漲停」,在資本市場甚至出現一個新的名詞叫做「柴靜概念股」。自紀錄片播出之後,甚至還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效益,朋友圈甚至開始賣起了防霧霾口罩、空氣淨化器等產品。這個紀錄片為何那麼成功?不僅僅是柴靜一個人努力的結果。一個好的紀錄片離不開優秀的選題、背後團隊的策劃、以及良好的演講。這一點柴靜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責任編輯/趙玉潔】
來源:娛樂資本論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於2015年,直通矽谷,專注於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網際網路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網際網路、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