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最專業,最好玩,最靠譜的觀賞蛙玩家平臺
「我們飼養的角蛙為什麼要注意這麼多事情?這個也不能餵那個也不能喂,又是要注意底材的選擇......野生的角蛙有那麼講究嗎?我看他們吃著野生的蟲子,在野外的地表環境上生活著,不也是活的好好的嗎」。
首先,我們需要有這樣一個概念,也就是個體上的區別。我們飼養的多數角蛙是經過數代人工繁殖的個體,也就是爬寵圈裡所說的CB個體,這種個體的角蛙特點是幾乎排除了野外寄生蟲(因為人工飼養,餵食人工繁殖的食物),減少了捕捉或運輸時帶來傷痕的機率,和攜帶細菌的風險,更加適合作為觀賞爬寵進行飼養。
「不也是活的好好的嗎」是潛意識中的假設概念。實際上野生角蛙的壽命要遠遠低於人工飼養環境下的壽命。從捕食的角度上來說,野生的角蛙確實不會去,也無法去思考「這隻食物有沒有寄生蟲,我該不該吃它呢?」他們只會將眼前出現的生物作為自己難得的美食進行享用,他們沒有「選擇」,只有「生存與適應」。殘酷的大自然創造出了弱肉強食的生存秩序,淘汰弱者,留下適應力更強的生命,並不是野外環境中食物攜帶的寄生蟲或病菌對角蛙沒有傷害,而是我們所看到的多數野生角蛙是運氣更好,體質更好,更加健碩的強壯個體,在免疫力或體質方面更加強大。所以他們沒有「選擇」只有「生存和適應」,然而多數被受到「影響」的角蛙可能已經被「淘汰」了,所以【沒有看到的】≠【沒有危險】。
話說回來,我們人工飼養的角蛙為何要提倡建立「CB或安全飼料的觀念」?從邏輯的角度上來說,【不建議餵食野生食物和危險的食物】≠【吃了就一定會死】。
很多有經驗的飼養者在分享食物經驗時,如果沒有表述清楚,就會出現
「你們千萬不要餵XX啊,會死的!不信?那你自己餵去吧,反正又不是我的蛙!」
這樣的對話就會帶來這樣的一些回應
「別聽那些人胡說!我養角蛙X個月了,頓頓餵XX,什麼事都沒有,不還是活的好好的!」
這時新手朋友就會犯難了
「網上說什麼的都有,有的人說這個能喂,有的又說不能喂,到底能吃什麼?糾結死了!」
思考一會兒後
「野生的角蛙有那麼講究嗎?我看他們吃著野生的蟲子,在野外的地表環境上生活著,不也是活的好好的嗎?」
標題提及的疑問就這樣來了。
寄生蟲和細菌還有其它風險不一定會讓角蛙直接死亡,因為食物安全是概率問題。但既然是人工飼養的角蛙,我們就沒有必要去讓他們去「冒險」,沒有人想讓自己的蛙成為細菌感染者,也沒有人想讓自己的蛙被寄生蟲寄生。【不建議餵食野生食物和危險的食物】的意義不是說吃了這些食物就一定會感染,吃了就一定會死亡,而是去用「風險性」這樣的一個概念去作為提倡,只是說這些食物相對而言比較「危險」,不建議去投喂。我們飼養的角蛙和野生角蛙關於食物方面的區別在於,野生的角蛙沒有辦法去「選擇」,而我們有能力有條件去替他們「選擇」,所以建立起「CB或安全飼料的觀念」是一種科學安全和嚴謹的角蛙飼養觀念,這就是人工飼養的角蛙與野生角蛙在食物方面的介紹和區別。
在環境方面,為什麼我們的角蛙就這麼「嬌貴」?在飼養環境上有這麼多講究呢?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個細節,野外角蛙生活的「環境」是「大自然」,也是最適合他們的環境,也是他們早已適應的環境。而我們飼養角蛙的是怎樣的容器呢?最常見的是30cm長X20cm寬的亞克力/塑料飼養盒,或規格稍大一點的爬寵缸,再高檔一些的不過是規格大一點的「封閉容器」罷了。
飼養者選擇容器時,多數隻考慮到空間大小,卻很少有人考慮材質水平(劣質塑料對兩棲帶來的毒性),或通風(透氣與通風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以及空間對成長速度所帶來的影響等等因素。在原生地中,我們不用擔心通風的問題,也不用擔心溼度或者溫度的問題。但是在一個相對而言的封閉容器中,你需要注意容器的通風是否理想。如果通風不好,帶來的就是更加封閉的空間,造成溫度的堆積,溼氣的堆積。如果容器內的溫度,溼度過高,而通風又不理想的話,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細菌或真菌快速繁育,從而影響角蛙的健康。
在我們飼養角蛙的過程中,如爬寵椰土是經常使用到的一種底材,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老手建議定期完全更換,除了擔心細菌或真菌的問題,更大的原因是為了避免使用期間,角蛙的糞便與排洩物,粘液堆積,轉換形成了氨,氯等危害元素,這些問題普通飼養者無法去檢測,也無法用肉眼去看到,只有去及時更換,定期更換,降低飼養的風險性。
我簡單的列舉了人工飼養的容器中會出現到的問題,而人工飼養與大自然的差別還有許多。總而言之,大自然雖是角蛙的原生地,但也有弱肉強食,寄生蟲和感染的風險。所以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去想到這些因為殘酷環境而被「淘汰」掉的生命。在爬蟲飼養中,參考原生自然環境和生物的習性,在以安全性為主要前提,進階出更加科學和安全的餵養方式是一種嚴謹的飼養理念。作為人工飼養下的角蛙,我們有條件提供更加「舒適」,科學,健康的餵養環境和食物,所以沒必要鋌而走險,以安全性為主的飼養習慣會讓你的角蛙更加健康,科學的生活下去。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mphibiaweb.org
很多朋友喜歡給角蛙「泡澡」,也有很多新手朋友搞不清楚所謂泡澡的作用是什麼,難道就是把角蛙身上給洗乾淨嗎?
泡澡是一個擬人化的詞彙,角蛙作為兩棲生物,他們是離不開水的,通過飼養觀察我們會發現,有很多角蛙會經常在水盆或水域中排洩,另外在泡水過程中也會產生蛻皮的情況,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在泡水過程中,會通過腹部皮膚吸收水分(萌新注意看,角蛙不是用嘴巴去喝水),達到生理儲水的作用。另外我們可以通過在水盆中添加幾滴爬蟲電解質,達到吸收微量元素的效果。
在這裡順勢講一下角蛙頻繁蛻皮或黏膜的問題,正常的角蛙並不會頻繁的蛻皮,而正常的蛻皮則是生理成長的表現之一,角蛙吃掉自己的皮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不要感到奇怪。除了生理蛻皮之外,如果環境不衛生,對皮膚產生刺激性,角蛙也會頻繁的蛻皮/黏膜,這時就需要注意環境是否衛生,是否安全,蛙類皮膚是否受到感染。另外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在冬季來臨後,我們必須要選擇加熱設備將溫度恆溫至25-30℃,但根據不同的飼養環境,還有加熱設備來說,如果造成溼度極低,或者乾燥的極快,那麼角蛙的皮膚溼度亦是如此,所以在噴水或者泡水之後,可能也會出現頻繁蛻皮的情況。如果是這樣,你需要注意加溫設備,或者是加溫方法的選用,跟底材選用也有一定關係。如果在相對溼度很低,溫度比較高,非常乾燥的環境中,使用生化棉+單獨水盆的乾濕分離飼養法,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自然中的角蛙生活地帶和環境各有不同,但大部分角蛙是不會去選擇深水區域生活,也不會去主動的遊泳。所以在泡水過程中 你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水溫是否事宜,不要去聽信所謂的溫水,熱水這種說法。可能表述者表達的並不是這個意思,但是這樣說對新手會有很大的誤導。因為所謂的溫水,熱水是非常主觀,以人類角度去評判的標準。而角蛙屬於變溫動物,如果水溫與空氣溫度相差極大,主觀的溫水泡澡會直接將角蛙泡死。正確的溫度應該不能與角蛙體溫,或環境溫度相差過大,只要不是冰涼,或跟空氣溫度相似(角蛙容器的溫度),手摸上去不冰即可。
除了熱度以外,在寒冷的冬季,如果換水時直接倒入冰冷的冷水,也會造成角蛙的健康危險。因為加溫後的角蛙體溫是溫熱的,直接跳入冰冷的冷水中,就會出現雙腿伸直,類似於抽筋,甚至斃命的情況。
注意水質,自來水如果確保安全可以,但最好選用除氯的自來水,涼開水,或礦泉水都可以,將自來水暴曬,或者使用一些水質淨化液也可以達到除氯的效果。
前文我提到過,角蛙這個物種是不會願意享受深水「遊泳」,就像他們不會去享受「陽光」一樣。所以在泡水時請注意水位,最好的做法水位不要超過角蛙的下巴,確保他們可以呼吸,有的朋友會問角蛙會不會淹死,可以告訴大家角蛙確實會淹死,我見到過幾次這樣的案例。但如果確保安全,在旁邊一直看護的話,適當的遊一會也沒有關係,但對於幼小,或敏感的個體來說,是可能會造成緊迫因素,如拒食,暴斃等情況出現的。
前文我提到過電解質的問題,關於電解質在置頂帖裡有一個貼已經說明的非常詳細,大家可以花點時間去看看,電解質到底是怎麼作用,目前我用的是希瑾粉色那款,通過泡水時滴在水域來進行使用。不要經常去泡電解質,電解質不是什麼神藥,也不會包治百病,它並不是治療作用的一款產品,相信你花點時間看過關於電解質的介紹貼後,會有收貨。泡電解質的頻率,我大概在2周-4周泡一次。
以上就是給角蛙泡水的主要注意事項,最主要的問題其實就是水溫,在我飼養歷程中,因為冬季水溫的問題就損失過兩隻蛙類,所以這些血的教訓希望大家可以引以為戒,另外就是不適當的水位,或者過分的玩弄,會引起蛙類的緊迫因素,這一點是很難察覺,從外表上也很難觀測出來的,但帶來的危害性也是很強的,對於一些體質不好的蛙,或者幼蛙來說都是致命的,所以希望新手朋友們做好恆溫,做好靜養,待你的角蛙長成10+CM的大蛙後,體質會穩定的多。
【本文由角蛙吧吧務:gx2485510 (CC) 原創,轉載自公眾號:一起角蛙吧】
[Pokémon Go 3.5D爬寵手遊]
ios蘋果🍎http://down.52tt.com/gamed?game_id=201709046&chnl_id=35731927&cp_id=Y35731927 複製下載
自由↓↓買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