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與我國以往的航天發射相比,此次發射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高度的保密特徵。在此之前,我國進行的各類航天發射中有著各種用途,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會在發射後公布相關的火箭升空圖像信息,其中不少重要的航天發射還會進行包括現場直播在內的各類報導,而這次航天發射雖然也有公開的新聞報導,但有關的圖像資料卻是難覓蹤影。儘管如此,在發射之前有關長徵2號F配備5米級別大型整流罩,執行載人航天以外發射任務的傳聞,加上該太空飛行器「可重複使用」的關鍵性特徵以及有關該太空飛行器軌道與美國無人太空飛行器X-37B的相似的說法,此次發射的太空飛行器是國產無人太空梭的猜測也成為了主流。
太空梭與空天飛機在名字上只有一字之差,但技術難度卻相隔甚遠。真正的空天飛機不需要藉助火箭助推就能自由進出太空,這是目前包括X-37B在內的人類太空飛行器所無法做到的。目前的太空梭不管有人無人,技術上能夠實現的,都是通過火箭助推進入太空,然後通過自行滑翔返回大氣層內,並在機場跑道上降落,並在經過維護保養後再次進行航天發射任務。
從軍事角度來看,最早提出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是上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空軍提出研發的X-20飛機,該機從1957年10月開始研發,採用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使用運載火箭作為助推級進入太空,搭載一名飛行員,並有一個可以裝備各種設備的艙室。美軍最初計劃分成幾個階段研製該型太空梭,先作為科研設備進行試飛,隨後為期裝備偵察設備,成為一款高超聲速的太空偵察機,最終發展為可以攜帶核彈頭執行洲際核轟炸任務,並且極難被有效攔截的太空核轟炸機。
儘管該項目由於耗資巨大且進展緩慢,在只造出全尺寸模型後就在1963年被美國國防部取消,但該項目不僅影響了美國此後啟動的、以民用航天為主要用途的太空梭計劃,同時還影響了作為戰略競爭對手的蘇聯。為了獲得與美國相類似的能力,蘇聯在1965年啟動了代號為「螺旋50-50」的航空航天系統研製計劃,計劃研製一款與X-20相似的航天轟炸機,但由於該項目在1972年被取消,除了作為階段性試驗的米格105驗證機,這一計劃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相比之下,最終成型的太空梭項目都是美國研製的,包括1981年開始投入太空發射、2011年正式退役的太空梭項目,以及近年來行動高度保密的無人太空梭X-37B項目。二者的性質上雖然可以算是一軍一民,但其共同的特點在於其主要用途都是以容納太空載荷的貨倉和機械臂為主要工具,進行太空飛行器的施放和捕捉。由於不攜帶實質性的太空武器,二者的用途都夠不上「太空軍用化」的標準,如果此次發射的國產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在整體概念上與前二者相類似,確實也符合有關其「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的用途描述。
雖然太空梭概念在通過重複使用以降低成本的概念上在過去數十年中並未獲得成功,但一方面小型化、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卻能夠在發射和回收各類中小型人造衛星上擁有其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如果太空梭能夠按照人類在上世紀60年代的設想,使用大型化、可反覆使用的有翼可飛回助推器取代運載火箭成為其入軌的助推級,在其較高的初期投資之後就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從而大大降低航天發射的成本,並縮短航天發射的準備周期。對於需要在某些情況下進行大量應急發射的環境下,這類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無疑是比起各種固體運載火箭更加合適的發射手段。
目前來看,無論是很早就露面、掛載轟-6機身下進行試驗的「神龍」飛行器,還是能夠追溯到「921」載人航天工程論證早期的有翼可飛回助推器和軌道器組合,或者本次已經發射卻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在本質上都屬於不同構型的太空梭方案。他們雖然都能重複使用,其進入太空的具體構型也並不完全相同,但都需要在大氣層內使用不同形式的助推器為其提供動力,至於能夠完全依賴自身動力出入太空的空天飛機,如何解決其關鍵的動力問題至今仍然是困擾人類的共同難題,對於中國這樣在航天工業領域依然處於追趕地位的國家而言,穩步追趕才是實現進步的最好方法。
理想很宏遠,但是現實中我們還是要基於成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