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外星人?
劉慈欣曾這樣回答:「我們的宇宙就像一座杭州城,你衣食無憂地生活在一個地下室(地球)裡面,你知道外頭存在著很多的地方,而你也知道你這輩子永遠也打不開地下室那個門,你只能用想像力去逛那些地方。」
言下之意,大劉認為是有外星人的,目前只不過局限於能力,人類無法打開溝通外星人的大門。
科學理論也告訴我們幾乎每一顆恆星,都有一個宜居帶。
(太陽系宜居帶的三顆行星,從內到外依次為:金星、地球、火星。)
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許多因素,按照地球誕生生命的標準,最重要的是液態水和大氣。
若一顆行星恰好位於恆星宜居帶範圍內,那麼它就被認為有更大的機會擁有生命或至少擁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環境。
(可觀測宇宙)
可觀測宇宙存在著2萬億個星系,運行著2萬億億顆恆星。
宇宙中存在著通用的規律,比如牛頓三定律在地球上和火星上同樣適用。
既然一個並不特殊的太陽系中有一顆行星地球產生了生命,產生了文明,再小的概率乘以2萬億億顆這樣超巨大的數量,外星生命幾乎是必然存在的。
2020年9月,美國和德國的研究團隊《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 24 顆距離地球超過 100 光年的 「超宜居」星球。
「超宜居」判斷標準包括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其中一些星球比地球更古老,稍微大一些、略溫暖些、可能更溼潤。它們圍繞旋轉的恆星壽命比太陽長且變化更慢,生命體因而可能更容易在這些星球生長。
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適。
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對於人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外星生命是廣泛存在的。
第二,文明的發展極有可能有一個天花板,眾多外星文明極有可能在突破星際旅行的屏障之前就自我毀滅了。
(人類擁有的核武器足以毀滅人類多次。
宇宙的空間尺度太過巨大,不突破星際旅行技術,難以進行交流。
比如這些距離人類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按照旅行者一號的速度,要飛行180萬年。
而人類文明僅僅發展了五六千年,就有自我毀滅的能力。
過去20萬年的時間裡,人類挺過了超級火山、小行星撞擊和天然存在的流行病。但是核武器出現之後,我們的生存記錄只有區區幾十年。
熬過了自然災害的我們,未必不會在自己發明的自殺性技術上失足。
人類的危險並不來自宇宙(小行星撞擊等天災)和外星人,而是來自身,是否能消弭科技發展帶來的不可控因素。
「24顆超宜居星球」發現再一次警告我們:地球上有萬國,但萬國之上更有人類。
對於宇宙來說,人類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