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人類掌握的工具越來越先進。這些工具能夠不斷推動人類的發展,但如果沒有很好地使用,也會傷害人類自身。核能、AI等等都是這種科技,使用不好,很容易造成全人類的滅絕。從這個角度講,如果能有一個地球外的星球,人類也生存於其中,對人類文明的延續將非常有幫助。
最近華盛頓州立大學科學家德克·舒爾茲·馬庫奇(Dirk Schulze-Makuch)領導了一項研究,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之前尋找適合居住行星很多都以地球為模板,但很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的星球。他選擇了篩選了目前已知的行星,找到了24顆有可能非常宜居的行星。他的標準包括比地球存在時間更長,比地球更大,更溼潤的行星。
但我要說,這些「超宜居」的行星,更可能只存在於論文之中,實際上根本不可能被現在人類利用。
宇宙巨大到讓人絕望,以這次發現的24個行星為例,這24個「超宜居」的行星中條件最好的一個距離我們約3000光年。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目前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旅行者一號」,它離地球約為217億公裡,只有1/450光年左右,它已經飛行了41年了。如果以旅行者一號的速度飛向這個宜居星球,大約需要5535萬年。這麼多年前智人都還沒有誕生呢。
當然科技在不斷發展,太空飛行器的速度在不斷提高,但是現有的化學燃料能量密度低,根本無法再提高多少速度了。只有使用一些核能、正反物質湮滅來提供能量才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到達那裡。但是當速度接近光速時,就會產生相對論效應,雖然在飛船上的人可能只感覺過去了幾年,但在地球上的人已經過去了幾千年。這使得兩個兩個星球日常交流基本上變為不可能。
只有真的發展出蟲洞超遠程跳躍,人類才真的能利用到這些行星。
即使不考慮距離的問題,這些行星的狀況還待進一步的驗證。
上圖是文章中提供這24顆行星的編號,溫度以及所圍繞恆星的基本情況的圖表。從這裡可以看出其中有四顆星球的表面溫度達到了100℃以上,可能並不適合生存。
另外這麼遠的行星,基本上都不能直接觀測,都是通過恆星亮度周期線的變化來推測行星的軌道與其他情況,這會帶來許多誤差。特別是行星的質量,很難判斷。這就意味著這些行星有可能是氣態或者液態行星,這就使得這些行星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總的來說,這些行星目前還是更多的存在於論文之中,對我們目前沒有什麼影響。更適合人類目前移居的還是地球的鄰居火星。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