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當今世界,出海口對於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與交往極其重要,眾多內陸國做夢都想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海岸線。然而世界上有一些「憋屈」的沿海國,雖然有海岸線、出海口,但長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並且每次出海都要看鄰國「臉色」,實在是有種「幸福的煩惱」。其中,波赫無疑是歐洲最「憋屈」的沿海國家。
波赫,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南、西、北三面被克羅埃西亞包圍,東部與塞爾維亞相鄰,東南部跟黑山交界,國土面積約5.1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351.7萬平方公裡,首都是塞拉耶佛。波赫堪稱歐洲最「憋屈」的沿海國家,僅在南部擁有一個通往亞得裡亞海的狹窄出海口,全部海岸線只有25公裡。不僅如此,波赫的船隻出海時,需要繞過克羅埃西亞眾多的島嶼,其航線之曲折世所罕見。
波赫地圖
波赫是一個民族多樣、信仰多元化的國家,主要由3大民族構成,其中波士尼亞族(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由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克羅埃西亞族、塞爾維亞族轉變而來)約佔總人口的50%,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塞爾維亞族約佔30.8%,主要信仰東正教;克羅埃西亞族約佔15.4%,主要信仰天主教。由於信仰差異難以調和,三大族之間矛盾重重,歷史上經常發生流血衝突。
波赫最早是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的屬地,1377年,南斯拉夫人曾在該地建立起波士尼亞王國,1463年被奧斯曼帝國徵服,時間長達400餘年。1908年,波赫被奧匈帝國吞併,1918年併入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波赫從塞爾維亞分離出來,單獨成為一個加盟國。1992年3月3日,波赫穆、克兩族聯合宣布國家獨立,但遭到塞族的反對。
相關方籤署《代頓協定》
此後,穆克兩族、塞族之間發生大規模的戰事,並引得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加入其中。波赫內戰持續3年時間,造成20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流離失所。1995年,在歐美國家的幹預下,內戰雙方才籤訂代頓和平協議,宣布停戰。可內戰雖然結束,但波赫卻依舊分裂為兩部分,即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究竟何時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前途並不光明。
平心而論,波赫境內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完全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截至2005年,已探明的褐煤儲量為35億噸,鐵礦石儲量為7億噸,鋁礬土儲量為1.22億噸,石棉儲量為1.2億噸,鹽礦儲量為2億噸,鉛礦儲量為5600萬噸,石灰石儲量為2.67億噸,石膏儲量為1800萬噸。同時,銀、鐵、鋁、鋅、鎳、錳、銅、鉻、重晶石等礦藏的儲量也比較豐富,但缺乏石油、天然氣等能源。
波赫風光圖
除豐富的礦產資源外,波赫還富含水力資源,潛在的水力發電量達170億千瓦。作為森林大國,波赫的森林覆蓋率佔國土面積的53%,盛產櫸木、柞木、冷杉、雲杉、紅松和白松等優質木材,木材出口產值佔出口總值的16%左右。除此之外,波赫風景優美、文化多元、歷史悠久,非常適合發展旅遊業,每年都有上百萬外國遊客前來觀光、消費,其收益在GDP總值的比重越來越高。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波赫能夠有效地開發、利用好上述資源,如果該國局勢能夠保持穩定,完全有可能擺脫貧困,成為富裕國家。然而,由于波黑內戰造成的損失過於慘重,加之經濟基礎薄弱(在前南時期便相當貧窮)、長期遭受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禁錮、民族矛盾嚴重、貪汙腐敗橫行、政府效能低下等原因,導致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經濟發展速度遲緩,民眾生活水平提升較慢。
波士尼亞族女子
時至今日,波赫依舊是個經濟結構單一、相對落後的工業國家,雖然近年來農業、製造業、旅遊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使得民眾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距離富裕國家的水平還相距甚遠。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波赫2019年的人均GDP為6073美元(約合40689元人民幣),屬於「中等收入偏上」國家,但近年來的增長速度卻非常慢。
波赫的人均GDP雖然並不低,但由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均、食品和藥品極端匱乏、物價居高不下,導致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水準卻很低。截至2019年,波赫的貧困率高達16.9%,失業率高達18.4%,文盲率達3.1%,新生兒死亡率達4.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達6.6‰,國民營養不良率達2.5%。上述數據令人憂心,也使得執政當局引起高度關注。
波赫首都塞拉耶佛
在很難實現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的前提下,為了解決生存難題,尋求外援便成為波赫政府的首選。然而,大量的外援儘管有利於幫助波赫渡過難關,但並不能消除它貧窮落後的根源。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波赫政府近年來陸續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經濟發展略有起色。然而,由於阻礙經濟發展的諸多頑疾難以根除,波赫要想徹底擺脫髮展困境、走向富裕,恐怕還有相當漫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書目:《列國志: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