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看,衣索比亞面向紅海和印度洋的部分基本被厄利垂亞、吉布地和索馬利亞包圍,顯然這是一個地道的內陸國。吉布地和索馬利亞在歷史上同衣索比亞沒有太大瓜葛,但厄利垂亞卻曾經是衣索比亞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埃塞原本有約1350公裡長的海岸線。那麼為什麼厄利垂亞如今變成了一個獨立國家,而衣索比亞的剩餘部分卻只能「望洋興嘆」呢?
衣索比亞人口大約1.05億,面積110.36萬平方公裡,這樣的規模和體量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國。當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還在一口鍋裡吃飯時,沿海部分可以為內陸地區引入方便的海運和蓬勃的貿易,而內陸則可以為沿海提供廣闊的內需市場,然而原本相得益彰的地緣形態卻在1993年5月24日這天瓦解,從此埃塞原有的上千公里海岸線全部清零,成為一個內陸國家。
歷史追溯到公元1世紀左右,地圖上出現一個名為「阿克蘇姆王國」的地區強權橫跨紅海兩岸。該王國的西半部分控制著今天的厄利垂亞,東半部分盤踞在阿拉伯半島沿岸,由於扼守著紅海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阿克蘇姆王國的海上貿易極為發達。不過隨著阿拉伯半島的本土勢力逐漸崛起,阿克蘇姆的東半部分淪陷,此後王國的核心區域向西轉移至紅海西岸的厄利垂亞和內陸的衣索比亞高原,這便是近代衣索比亞帝國的雛形。
進入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後,歐洲殖民者開始在全世界攻城略地,不甘落後的義大利也想在非洲分一杯羹,而其目標正是地處東非的衣索比亞。公元1889年,意軍入侵衣索比亞,儘管沒有實現兼併埃塞全境的目標,但卻割據了對方全部的沿海地區,隨後義大利將這部分命名為「厄利垂亞」。此後衣索比亞皇室控制內陸高原,義大利殖民者控制沿海厄利垂亞的格局便固定下來,不過對於義大利而言,他們想鯨吞整個埃塞;而對於衣索比亞而言,「收復故土」則是其畢生的心願。
顯然這樣的格局不可能長久維持,1895年雙方再度爆發戰爭,但這次落後的衣索比亞軍隊卻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帶領下重創義大利侵略軍,戰後雙方籤訂《阿迪斯阿貝巴和約》(阿迪斯阿貝巴為衣索比亞首都),義大利尊重衣索比亞的主權獨立地位,同時賠償1000萬裡拉。表面上看,衣索比亞取得了輝煌的軍事勝利,事實上卻沒能將勝利轉化為實際成果,因為厄利垂亞仍舊處在義大利控制之下。
與此同時,由於沿海與內陸長期的分離,二者在社會形態和文化認同上也逐漸疏離,接受過先進位度和技術的厄利垂亞越來越看不上落後的內陸地區。二戰爆發後,墨索裡尼誓言要雪洗1895年之恥,於是在1935年意軍再度入侵衣索比亞。而這一次義大利帶來了包括飛機、重炮和毒氣在內的所有現代化武器,最終衣索比亞全境淪陷,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流亡海外。
不過僅僅六年之後,埃塞便在盟軍的幫助下重新復國,而失去了義大利的介入,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的關係就變得十分微妙了。衣索比亞希望全面掌控厄利垂亞,這樣不僅能夠為遭受戰爭創傷的內陸補血,也能夠藉助於沿海的區位優勢發展海外貿易。可惜長期受西方社會思想薰陶的厄利垂亞不願回到過去,他們更願意建立不受衣索比亞控制的自治機構。雙方彆扭地生活了很多年,終於在1988年3月爆發全面內戰。
五年之後的1993年,厄利垂亞舉行全民公投,結果超過九成以上的居民贊成獨立,自此厄利垂亞獨立使得衣索比亞永遠失去接觸大海的機會。厄利垂亞成為一個新的國家,面積約12.4萬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350公裡。
圖-衣索比亞人
然而分家並沒有使厄利垂亞的狀況變得更好,由於失去了1億人口的內需市場,厄利垂亞的經濟形勢一落千丈,直到現在也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