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幾百年前,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世界漸漸成為一個整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交通變得越來越便利的同時,人們也發現了新的問題。
比如,在航海通商之餘,一些物種也被偶然帶到另一片土地,由於缺乏天敵的威脅,它們快速繁衍,從而打破了該地區的生態平衡,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物種入侵」。
時至今日,物種入侵的現象仍受到關注,並且困擾著很多地區,之前小龍蝦也曾對我國很多地區造成了威脅,在「吃貨」們的幫助下才順利解決了問題。然而,並不是所有物種入侵都可以用吃來應對,絕大多數物種入侵都需要尋找合適的方法,澳大利亞就因此飽受折磨,至今仍然「談兔色變」。
由此可見,生態平衡對一個地區的發展何其重要,科學家們在近年來的研究中還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物種入侵或許已經擴散到了太空,人類進行的太空活動也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換句話說,面對太空中的物種入侵問題,人類才是始作俑者。2019年,以色列「創世紀號」飛船成功發射,計劃在未來登陸月球,並且留下人類製造的地球信息庫,其中包括數千隻脫水的水熊蟲。
這聽起來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畢竟只要飛船順利執行任務,人類將會在太空擁有一個利於保存的信息庫。遺憾的是,在距離月球只有10公裡的地方,「創世紀號」不幸墜毀。
雖然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將脫水的水熊蟲封存在樹脂中,但是很難保證它們在飛船墜毀過程中不會發生意外。如果樹脂破裂,而水熊蟲恰好墜落在含有水冰的地區,那麼它們很有可能會復活,並且對月球的環境造成影響。
這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設想,因為水熊蟲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頑強的物種,它們不僅能夠進行長期休眠,在極端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也可以生存,尤其是可以抵禦太空中高強度的輻射。
目前人們只能祈禱「創世紀號」中的貨物基本保存完好,尤其是水熊蟲們沒有復甦。如果情況失去控制,人類還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畢竟太空中的「物種入侵」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