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篇文章!
去年12月份的時候,我去了一趟布拉格。
布拉格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大概是因為從小一直聽著蔡依林的《布拉格廣場》,總覺得布拉格是一個很浪漫的地方。
但是如果真的想一想,布拉格似乎沒有什麼特別著名的景點,更著名的反而是沒那麼浪漫的人骨教堂。
這回去布拉格,我是跟在愛沙尼亞的越南好朋友一起去的。自然,當我們聽說那裡有一個歐洲最大的越南社區時,這也成了我們必去的一個地方。
在歐洲生活了一年,尤其是在塔林這種亞洲人非常少的地方,就會開始對亞洲文化分外思念。
找不到好吃的中餐,找不到華人超市,冬天也開始思念泰國的沙灘和暖陽。
越南社區是一個很奇妙的存在。在捷克還是捷克斯洛伐克,還屬於共產主義國家的時候,曾經和同為共產主義國家的越南籤訂了一個協議,允許越南人定居在捷克。
也正因此,捷克有著全歐洲人口數量最為龐大的越南群體,在捷克外國人中僅次於烏克蘭和斯洛伐克。
布拉格的越南社區位於城南,一個叫做SAPA(沙壩)的地方,也叫做小河內。
當你在布拉格的市中心看遍了波西米亞風格的歐式建築後,一下子來到越南社區,會有一種極其強烈的不真實感。
整個社區看起來很破舊,幾乎很難說有什麼獨特的建築風格。放眼望去,幾乎就是一些簡易的板房,配上越南語的文字。
很難想像,在中歐這個地方,竟然能找到這樣一個奇妙的地方。身邊來來往往的行人都是亞洲臉孔,偶爾能看到零星的白人在這裡買雜貨。
而且,這裡的很多越南人,嘴裡說的也是捷克語。兩個相距千裡的國家,卻在這個地方實現了文化交融,這種奇妙的感覺,可能跟穿越劇差不多吧。
我其實沒去過越南,但是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也了解了很多。在文化上,越南曾被中國殖民千年,很多習俗和我們非常像。
走進小河內,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寺廟。
廟外的觀音能把你直接從浪漫的布拉格,拉回西貢漁港。
這座廟很小,但是裡面供著一座財神,外面還有各種金尊佛像,甚至還有唐三藏!
這個越南社區主要還是一些商鋪,除了各種越南的小吃美食之外,也有大量的雜貨店和市場。
在愛沙尼亞呆久了以後,我發現我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非常在意。在塔林,人們彼此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有人靠我太近,我會覺得很不自在。
但是在這裡,距離感變得十分可笑。走進一家越南超市,窄小的過道讓兩個人不得不碰觸對方的身體,排隊的時候,後面的人幾乎就是貼著我的。
而且,我在塔林,已經被訓練出了極好的耐心,排隊結帳等個十幾分鐘是沒啥問題的。
然而在這裡,店家看隊伍太長,直接一把從我手中拿走我要買的東西,然後在切菜的案板上給我結了帳,接著迅速給下一個顧客結帳,留下我一個人在那裡目瞪口呆。
這一刻,我感覺我是真的回到了亞洲,回到了那個人潮擁擠,但是更具有人情味的社會。
無論是超市門口放著活魚的大盆,還是隨處聽到的大聲叫賣,都很難讓人想像得到,我是在傳說中浪漫的布拉格...
除此之外,社區的內部還有一個巨大的倉庫,裡面是一個小商品市場。
這個市場很像是15年前的北京小商品批發市場,每個檔口都擺放著滿滿當當的商品,從頭繩發卡,到小型家電,服裝鞋帽,高仿皮包,無所不有。
在這裡呆得越久,穿越感就越強,甚至會開始懷疑這一切的真實性...
如果不是越南小姐姐帶著我,我真的會覺得這一切很詭異。連小姐姐的閨女都跟我說,這一切太不真實了,讓她感覺像是一下子回到了越南,然後不自覺地開始拿手緊握著大衣內側的錢包。
我們找了一家餐廳吃飯,點了一份越南的rice pancake。我也說不清楚這具體是什麼,感覺是米粉混一些肉末做成的皮,然後裹著豬肉,炸蔥和醬油一起吃。
越南小姐姐會往裡面加魚露,但我實在是受不了那個味道,就用了醬油。
雖然我對這道菜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好感,但不得不說,這種做法,還是非常有亞洲的特色。在歐洲總感覺白人對吃飯並不是特別上心,吃的東西都很隨便,只有亞洲人才會非常努力地探究不同的烹飪方法,以及食材之間的火花。
看來除了Pho以外,越南菜還是有很多其他值得嘗試的選擇的。
我們在越南社區呆了將近3個小時,這幾乎是三天布拉格行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地了。
相比歐洲各地的唐人街,越南社區有著非常大的不同。這裡的建築看起來很破舊,但是在裝潢上,他們對於佛教的信仰,以及一些細節的注重卻非常明顯。
可以看到很多的房屋完全就是鐵皮搭起來的,但裡面卻供著一尊非常大的彌勒佛。
越南小姐姐曾經跟我說,越南人的文化,是中國和法國殖民後的文化,但是受中國的影響非常深。相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可能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我在越南超市買了一面八卦鏡,只是覺得好玩。但是小姐姐會直接告訴我,這個八卦鏡要掛在廚房,對風水有什麼好處,這些都是我以前完全不知道的...
我買這個八卦鏡,真的就只是覺得很好笑而已...
在小河內呆了幾個小時以後,雖然我完全聽不懂這裡的人在說什麼,但是卻感到了一種非常自在的感覺。無論是超市的阿姨搶著幫我算帳,還是餐館裡的老闆娘特別善意地對我微笑,都讓我覺得很親切。
在倫敦的時候,小姐姐去見了她的表弟。表弟是在莫斯科出生長大的越南人,然後高中以後一直在倫敦,後來在GP摩根工作。
我問他,你周圍的朋友都是哪國人?他說,絕大部分是亞洲人,有在倫敦工作的中國人,越南人,也有美籍華人。俄羅斯朋友有幾個,英國人也有,但是非常少。
我突然發現,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即使我最初就是因為覺得歐洲人的長相平均值讓我更喜歡,才會那麼想定居在歐洲。可是我身邊的朋友依然絕大多數都是亞洲人:日本,韓國,越南,泰國...
在文化上,我們有更深的彼此認同,在溝通上也少了更多的成本。我們可以一起開非常種族歧視的玩笑,也可以一起吃亞洲菜,還可以打麻將!
我的朋友楊老師跟我說,越在國外生活越愛國,這大概是真的。我們愛的,是那份從小就植根於內心的文化認同,是對亞洲文化的熱愛。即使是在完全無法理解語言的布拉格越南社區,倫敦日本中心,或者是塔林的韓國餐廳,都會找到這種奇妙的感覺。
作為一個中國人,亞洲人,感覺可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