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守護梨園。鄭湧森供圖
你能想像10萬名「戰士」集合在一起的宏大場面嗎?事實上,這些「戰士們」剛出生的時候身長1釐米左右。這幾天,十萬「大軍」的先頭部隊已經破殼而出——這些「戰士」就是螳螂。它們的戰場是10畝果林,它們的敵人是果林裡害蟲。
「別看它們個子小,螳螂具有繁殖力強、食蟲量大等優點。1隻成年螳螂每天至少能吃200多隻蚜蟲。6月前後正好是蚜蟲大量繁殖的時候,這批螳螂開始陸續破殼而出,奔向它們鮮美的大餐——蚜蟲;再長大一些,它們就開始吃樹上的毛毛蟲了。」近日,在慈谿湧森農場的脆梨基地,負責人鄭湧森向記者介紹。
一隻螳螂可捕食40餘種害蟲
在脆梨基地裡,吊著一個個塑料筐,塑料筐裡放著一個個螳螂卵。「這些螳螂都是人工養殖,螳螂的卵從山東運來,預計出生的數量會達到10萬多隻,平均一畝地1萬隻螳螂。最近天氣熱起來後,有螳螂開始破殼而出。」鄭湧森告訴記者。仔細一看,一隻灰色的小螳螂緩慢順著繩子,爬到果樹上。此次「滅蟲大軍」主要為中華綠螳螂,黃褐色或綠色,可以在兩個月內長到8至9釐米,最長可存活半年。
據介紹,螳螂可捕食40餘種害蟲,如蝗蟲、蛾、蝶、蚊、蠅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蟲蛹、成蟲等小型昆蟲及蟬、飛蝗等大型昆蟲。
鄭湧森告訴記者,經過試驗,引入螳螂不存在任何生態風險。它們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的組成部分,這些螳螂專食性極強,在消滅大量害蟲後,由於食物匱乏及天敵的存在,種群數量將回歸到正常狀態,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螳螂配鼠茅草保護果園安全
除了引入螳螂,可大批消滅害蟲。蟲子減少後,果林中茂盛的野草對果樹的生長會產生影響。
今年,鄭湧森還在果園裡種下了鼠茅草。據其介紹,鼠茅草能抑制90%的雜草生長,從而消除果園對除草劑的依賴。鼠茅草完全腐爛還田後,每畝可為土壤補充有機質500公斤至700公斤,有機物的提升對土壤的重金屬、農藥等有害物質起到很好的吸附固定和降解作用。
「如今,大家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國際市場對於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門檻也越來越高,這就給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生物防治就是實現綠色農業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於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對土壤等生態環境的汙染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鄭湧森表示,接下來要研究多種類的生物組合利用,通過研究優化釋放生態環境,互相取長補短,才能達到疊加積累的效應。
引入天敵滅害蟲逐步代替農藥
當然,養螳螂除蟲,在寧波算是新事物,但「以蟲治蟲」的方式在寧波並不少見。昨天,記者從寧波市農科院生態所了解到,近年來,市農科院成功飼養了瓢蟲、赤眼蜂等昆蟲用於防控蔬菜和水稻上惱人的蚜蟲、小菜蛾、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而且在寧波不少農場以及水稻基地推廣應用。
「根據大自然的規律,我們想用培養大批益蟲的方式來降伏害蟲,不再完全依賴於殺蟲劑來保護蔬菜和瓜果。」寧波市農科院生態所研究員諶江華說。諶江華這幾年一直奔波在寧波各地的水稻基地,調查赤眼蜂治理病蟲害的情況。
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市農科院專家通過田間實驗發現,在害蟲發生初期,如果釋放技術正確的話,可減少農藥使用量50%以上;而釋放大量寄生蜂的作用更加明顯,最多可減少2/3的農藥使用量。
很多市民會有疑問,田間釋放這麼多害蟲「天敵」,如何讓它們長期留在田間呢?市農科院的專家表示,他們目前正在研究「天敵」的「載體植物」系統,這相當於「天敵」的「家」,當吃完田間地頭的害蟲後,它們會回到「家」中休息,「家」裡準備了充足的食物供它們吃喝,還可以在那裡產卵,繁衍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