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丨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2021-01-18 植物圖鑑

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很多故鄉的事。「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三首·其一》)也是在冬天。


一千多年前,詩人王維(701-761)居孟津(今河南洛陽下轄縣),他鄉遇故知,所問唯有窗前一枝梅。當然,鏤花窗外的寒梅,一定蘊含著不少王維兒時的生活記憶。草木不言,卻可寄託情思。就像那日在俊媽屋裡熄燈臥談,窗外的南城,車水馬龍,路燈從窗簾的間隙照進來,我又想起江邊的外婆家,想起故鄉的一種美食——「豆絲」,以及與之相關的植物——水杉。



1 水杉和我的故事


外婆家住在江堤邊上,江堤兩側都種有水杉。冬天寒冷的夜晚,四野寂靜,只有江上輪船的汽笛聲朦朧漸遠。江堤公路通往市區,夜裡總有大型貨車風馳而過,由遠及近,由近而遠,車燈穿過樹林,透過窗子照進來,水杉的樹影也出現在牆壁上、房梁上,在屋裡遊走一圈後,與貨車一起消失不見。不知為何,我對這種體驗印象深刻,貨車的動靜不小,窗外氣溫驟降,但因為睡在外婆身邊,所以溫暖又安心,而牆壁上瞬間移動的水杉樹影,常常被我當做外婆所講故事裡的奇異風景。


水杉,杉科,水杉屬,高大的落葉喬木,樹幹筆直。每到深秋,水杉的樹葉變紅、變黃,秋風起,落木蕭蕭,外婆會帶著我們去江堤上撿落葉,一撿就是幾口袋,等冬天用來生爐子。水杉的樹葉乾燥細密,可以用來點火。而水杉落葉的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留著塌豆絲的時候當柴燒。


↑柴房中待燒的水杉樹葉


南方主食以米飯為主,但每到冬至前,家家戶戶會製作一種麵食,方言稱之為「塌豆絲」,用大米、綠豆以適當的比例磨成漿,在大鍋上攤成薄餅,等涼後捲起來切成絲,曬乾了儲存,要吃的時候拿出來。一整個冬天,我們拿它做早飯,割兩片臘肉,炸出油後加水下豆絲煮爛,起鍋前放幾片鮮嫩的菜心,那味道,別提多美,豈是一般的麵條所能比?


鄉下的灶一般都有兩口鍋,塌豆絲的時候能派上用場,一口鍋裡的麵攤平了,蓋上鍋蓋後攤第二口鍋,等第二口鍋的攤平了,方才的那口鍋裡的餅就熟了。這是個技術活,每個村子裡大概都有這麼一個「師傅」,而他們舀漿攤餅的工具,竟然是蚌殼,既容易控制量,也易於用背麵攤至均勻,且耐磨防腐,經年可用。


塌豆絲這種習俗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在家鄉,它和揣餈粑、炸年糕一樣,是每年冬季家家戶戶必須要做的事。即使是如今城鎮化了,沒了大鍋大灶,卻依然阻擋不了鄉民對於豆絲的執念,於是附近的一些村戶開始替人加工,加工費2.5元一斤,生意很火,凌晨三點起來幹活,一直到天黑,天天如此,卻依然排長隊。家鄉人對於豆絲的迷戀,由此可見。父親是從來不吃綠豆的一個人,對綠豆做成的豆絲卻百吃不厭。

↑豆絲


冬天的獨特美食,做起來並非簡單輕鬆,需要提前泡好大米和綠豆,需要請師傅,需要有人卷,有人切,切完了曬,前前後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所以,這項活動一般都是舉全家之力,包括我們小輩,放了學回到家,也要接手幫忙,負責其中的一個環節:用筲箕[1](shāo jī)的背面,將剛出鍋的大薄餅從廚房端到堂屋裡的涼蓆上攤涼。所以,塌豆絲也算是一種家庭集體活動,一般都在晚上進行,由於距離寒假和春節不算遠,熱熱鬧鬧的,的確有些過節的味道。


母親一般都會負責生火添柴。她說水杉的樹葉不比木材,火小,均勻,貼鍋的豆絲不容易糊。在廚房裡,凡是與控制火候相關的,都需要經驗和技巧。母親很早就掌握了這個技巧,她在往灶裡添樹葉的時候,我聞到一種香味,綠色的,那是外婆家邊上水杉林裡的味道。


↑春季,水杉新葉


2 水杉被發現的故事


兒時常見的水杉,來頭還真不小:他們是來自恐龍時代的孑遺植物!在歐洲、北美和東亞的從晚白堊世至古新世的地層中,均發現過水杉的化石,而白堊紀(BC1.45億年—BC6500萬年)正是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到了大約258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地球上大量物種滅絕,許多地方的水杉未能倖免,植物學界曾宣布水杉在地球上絕跡。



水杉的發現一波三折。1941年,國立中央大學的林學家幹鐸,首次在湖北利川縣磨刀溪發現倖存的巨型杉樹,但當時是冬天,幹鐸因無法採集標本抱憾而去。後來王戰採了標本,卻錯誤地鑑定為水松。最後,胡先驌、鄭萬鈞正確的鑑定了水杉,並正確的發表了這個物種。水杉學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裡,Hu et Cheng 便是指這兩位植物學泰鬥。1948年發表的論文《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種》,推翻了「水杉早已滅絕」的定論,轟動世界植物學界。


↑水杉葉寬大,整齊


湖北利川等地的水杉躲過了200多萬年前冰期浩劫,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據《中國植物志》,水杉這一古老稀有的珍貴樹種為我國特產,一開始,僅分布於四川石柱縣及湖北利川縣磨刀溪、水杉壩一帶,以及湖南西北部龍山及桑植等地海拔750-1500米、氣候溫和、夏秋多雨、酸性黃壤土地區。[2]自水杉被發現後,尤其在解放以後,我國各地普遍引種,北至遼寧,南至兩廣,東至蘇浙,西至川陝滇,水杉都是頗受歡迎的綠化樹種之一。這種喬木喜光,生長速度快,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強,在長江中下遊,水杉常用來造林,人們將它種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簡稱四旁),其樹幹筆直,樹姿優美,在庭園中亦多見。在我所生活的湖北江城,水杉是極常見的綠化及防汛樹種,夏天知鳥在杉樹林響徹雲霄,冬天我們拿它的樹根做柴,樹葉點火。


活化石水杉只在我國才有倖存,因此,作為珍惜物種,水杉曾幾度作為國禮,在建國以來的外交史上留下過閃亮的身影。1972年周恩來曾將2公斤水杉種子贈給朝鮮;1978年鄧小平贈給尼泊爾2棵水杉苗,作為「尼中友誼樹」種於皇家植物園。如今,國外有將近50個國家和地區引種栽培,甚至在北緯60度的列寧格勒及阿拉斯加,水杉亦能頑強生長。[3]


↑水杉的耐水性卻不佳,可以看出最左泡水的一排枝葉稀疏


當年與杉樹一起倖免於難的孑遺植物還有銀杏、水松、珙桐和鵝掌楸。郵政部門曾於2006年推出「孑遺植物」特種郵票,共四枚,郵票圖名分別是銀杏、水松、珙桐、鵝掌楸。為何不含水杉?其實,「水杉」郵票早在1992年就與銀杉、禿杉、百山祖冷杉一起構成《杉樹》郵票而發行。仔細觀察這套郵票,畫面近處是樹葉和種子,飾以真實的色彩,形態逼真;遠處以整棵樹的素描作為背景,素描有些朦朧,感覺像冬天剛下過雪。近景和遠景遙相呼應,以小見大,頗有韻味。此外,四種杉樹的枝幹分別從四個角、四個方向伸出或下垂,既照顧了四種杉樹的自然屬性,也具有藝術上的多樣性,難怪能獲得當年全國年度優秀郵票獎。



以上提到的兩套郵票設計者均為著名的科學插畫師曾孝濂大師[4],郵票旨在喚醒喚起民眾對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意識,呼籲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3 古籍中卻早有關於「水杉」的記載,指的是?


水杉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才被發現,但中國古籍中卻早有關於「水杉」的記載,例如明代王世懋(1536~1588)《閩部疏》曰:


閩之南有木焉,非檜非柏,厥名水杉。非竹非棕,厥名桄榔。皆美植也。


王世懋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文壇領袖王世貞(1526~1590)之弟,才氣名聲雖不如王世貞,然好善詩文,著述頗豐,《閩部疏》就是他在福建任提學副使[5]時所寫。該書記錄了閩中諸郡風土、歲時、山川及鳥獸草木之屬,此處的「水杉」出現於閩之南,與我們今日所知水杉首次發現於湖北等地不符。那麼王世懋所說的「水杉」是什麼樹呢?


↑水松樹葉


比王世懋稍晚一些的明代著名科學家方以智(1611~1671),在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著作《通雅》中給出了答案:


水松,水杉也。閩廣海塘邊皆生之,如鳯尾杉,又如松。其根浸水生,須如赤楊。範至能(範成大,字至能)言有石梅、石柏生海中,乃小如鐵樹,非此種也。


原來,此處的「水杉」是「水松」的別名。水松 Glyptostrobus pensilis 是杉科,水松屬植物,與水杉是近鄰,也是我國特有的樹種,主要分布於廣州珠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及閩江下遊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6]上文提到,水松也是我國特有的孑遺植物。


↑杭州植物園引種的水松,最右側幾棵還有葉子的就是


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1630~1696)寫過一本《廣東新語》,這是一本兼有方志和博物性質的筆記,所記廣東之天文地理、人物風俗、經濟物產等,廣博龐雜,其卷二十五「木語」中也記載有「水杉」即水松:


水松者,㮨也。喜生水旁。其幹也得杉十之六,其枝葉得松十之四,故一名水杉。言其幹則曰水杉,言其枝葉則曰水松也。……廣中凡平堤曲岸,皆列植以為觀美。歲久,蒼皮玉骨,礧(léi)砢而多癭(yǐng樹木外部隆起如瘤者)節,高者麈(zhǔ古書上指鹿類動物,尾可拂塵)駢,低者蓋偃。其根浸漬水中,輒生須鬣(liè,馬、獅子等頸上的長毛),嫋娜下垂。葉清甜可食,子甚香。[7]


上文解釋了「水松」之名為「水杉」的緣故——「其幹也得杉十之六」;文中對水松的描述也頗為細緻生動。正如他所言,生於溼地的水松,有伸出土面或水面的呼吸根;葉片像馬和獅子脖頸上的長毛一樣,嫋娜下垂;生長與水體中的水松的樹幹基部會膨大成柱槽,高可達70餘釐米,正是「蒼皮玉骨、礧砢而多癭」。乾隆年間的進士李調元(1734~約1802)在廣東為官時寫作《南越筆記》,《廣東新語》中此段內容被引入書中。


↑水松樹


水松木材還被用來製作漆器。民國十年(1921)的《南平縣誌·物產·器屬》載:「漆木器盆桶之類,堅緻滑澤,輕巧適用。盆之小者,亦有以水杉為之。」南平縣在福建北部,所以這裡的水杉,應該也是水松。


↑水松葉


可以說很大一部分古籍中的「水杉」是指水松。清人吳其浚(1789~1847)的《植物名實圖考》卻使我產生了疑惑。本書中沒有水杉,亦無水松,卻有「杉」這個詞條,描述如下:


杉,《別錄》中品。《爾雅》:柀(bǐ),煔(shān)。《疏》:俗做杉,結實如楓松球而小,色綠有油。杉可入藥。胡杉性辛,不宜作櫬(chèn,棺材),又沙木亦其類,有赤心者。《本草拾遺》謂之丹桎木。雩婁農曰:「吾行南贛山阿中,嶇嶔(qīn,山勢險峻)蒙密,如薺如簪,而丁丁者眾峰皆答,蓋不及合抱而縱尋斧矣。按志皆曰杉,而土語則曰沙。疑俚音之轉也。……」[1]

 

據吳其浚實地考察,贛南山區土語也稱此杉為「沙」,是當地頗受歡迎的木材,以至於「伐木丁丁」,「眾峰皆答」。令人驚奇的是,書中的插圖,倒是與水杉十分相似。


↑「杉」詞條配圖

↑圖中左側是水杉,圖中右側是落羽杉


首先,此「杉」不可能是杉木,因為水杉緊後的詞條便是杉木(沙木);其次,插圖所繪的植物也不大像落羽杉、水松、柳杉等各種杉科植物。那麼此「杉」會不會是松科的油杉、冷杉呢?又或者在那時,贛南山區還有著大片的活化石水杉呢?我們還不能做判斷。


4 結語

看來,「水杉」的確是有些神秘的,罕見於古籍,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它們一直深藏於湖北利川等地山區,默默無言。如果那時候我告訴外婆,我們撿回去當柴燒的這些水杉,曾經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外婆會不會覺得驚奇?


水杉到了冬天,葉子就落盡,只剩下挺拔的軀幹、光禿禿的樹枝,清清爽爽,直指蒼穹。每當暮色升起,我總會聽見江上的漁船,汽笛穿過薄薄的暮色,穿過整整齊齊的水杉林,一位老人佝僂著背,慢慢走在林間的小路上,腳下的枯枝落葉,簌簌作響。


我想再回一趟水杉林,撿落葉,陪外婆。


二〇一七·冬·蒲黃榆


[1] 筲箕,淘米、盛飯用的竹器。

[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卷,第311頁。

[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卷,第311頁。

[4] 曾孝濂,1939年6月生,雲南省威信縣人,現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畫家。曾任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科學畫協會主席。長期從事科技圖書插圖工作,已發表的插圖有2000餘幅。畢生精力在科學和藝術之間尋求結合點,用繪畫形式謳歌大自然、宣傳呼籲保護鳥類、保護珍稀植物、保護地球環境。先後為五十餘部科學著作畫插圖,曾於香港、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中國雲南百鳥圖》畫集。1991年-2008年間9次參與動植物類郵票設計。

[5] 明朝省級教育行政長官,由朝廷任命,其任務是巡視省內各府、州、縣學,檢查教學質量,選拔進入國子監學習和參加鄉試的生員。

[6]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卷,第299頁。

[7]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10頁。

[8] (清)吳其濬著,張賢瑞等校註:《植物名實圖考校釋》,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70頁。


相關文章:

一群杉樹的四季

杉木(shā) | 念念不忘一棵孤生的杉木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企業職員 / 美術館公共教育志願者 / 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

圖文編輯:蔣某人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轉載時請保留本聲明。


iPhone用戶可通過下方二維碼打賞作者



相關焦點

  • 「緣」 來|回家的路——願以寸心寄華夏,且將歲月贈山河
    回 家 願以寸心寄華夏 路 的 且將歲月贈山河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HOMETOWN 01 /天外,夢想最開始的地方 對於我來說,夢想的起航,就從收到天津外國語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開始。
  • 羅學成:冬來江南水杉紅
    樹在湖中長舟從林間過鳥立紅杉上人行畫卷中初冬,江南水鄉長潭水庫的水杉紅了。一池水一方林,像極了紅橙黃綠相間的調色盤,美輪美奐,宛若濃墨重彩的油畫世界。一時間,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冬遊「打卡」地,前來賞景的遊客絡繹不絕。
  • 水杉紅了!來這幾處水杉秘境,get同款高清大片!
    初冬時節筆直、高聳、紅得似火的水杉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璀璨/水/杉/大/片/來/襲/▼圖片來源:@葛宏軍g想get同款大片來南京這幾個最佳賞杉點止馬嶺圖片來源:文旅六合周圍的萬畝林地沒有過度開發至今仍是一派自然原始風光圖片來源:南京文旅共享圖片庫漫山遍野的楊樹、慄樹……岸邊的水杉紅黃綠相間,五彩斑斕止馬嶺的美是變幻莫測的各個角度下的止馬嶺都可以美得渾然天成,獨樹一幟
  • 金葉水杉,種苗購買需謹慎
    水杉原產中國,後引種到日本、韓國。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最終選育而成【生長速度、樹形、適應習性】與普通水杉一致;葉片、木材、樹皮【顏色及木材堅實度】與普通水杉有較大差異的金葉水杉,並在2003年「回流」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四川、江浙、廣東、福建、山東等省。  金葉水杉,是杉科水杉屬落葉喬木;葉色長期靚黃、樹形端整、耐寒抗熱、生長速度快。
  • 水杉的需求非常大,但是種植水杉卻不容易,需要一定科學技術
    相信很多的朋友,對於水杉這種植物都是非常的熟悉的,因為水杉它的保水性特別的好,尤其是在一些比較乾旱的地區,或者說在沙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方,對於水杉的種植需求還是非常大的,但是種植水杉卻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水杉的種植是需要一定科學管理技術的,所以說許多的人對於水杉的種植卻並不真正的懂得,
  • 孑遺植物話水杉
    水杉是中生代白堊紀和新生代的植物,有「活化石」之稱。隨著恐龍的滅絕,人們以為水杉也早已絕滅了。直到1941年中國植物學者在四川萬縣首次發現這一聞名中外的古老珍稀孑遺樹種。經歷了這麼多苦難,水杉依然活著……喜歡看種在水裡的水杉。
  • 水杉、池杉與紅杉
    水杉原來一直被認為已經絕滅,只有化石存在。後來上世紀40年代在我國的四川與湖北的交界處發現了活著的水杉,引起了國內、國外植物學界的轟動,因此被稱為「活化石」。水杉的種子被植物學家從川鄂邊界帶到了南京中山植物園,並從南京走向了全國,傳到了世界各地。
  • 植物界的「活化石」——水杉
    這裡樹木蔥鬱、流水潺潺,漫步於棧道之上,高聳入雲的水杉挺立兩旁,盡情展現著古老的自然魅力,讓人流連忘返。水杉是著名的觀賞樹種,它的樹幹通直挺拔,枝子向側面斜伸出去,全樹猶如一座寶塔。它的枝葉扶疏,樹形秀麗,既古樸典雅,又肅穆端莊,樹皮呈赤褐色,葉子細長扁平,向下垂著。隨著秋天的到來,它的樹葉將漸漸變成金黃色,成為櫻桃溝內一道獨特風景。
  • 池杉和水杉的區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經常分不清池杉與水杉,因為無論是植物的特徵還是葉片,池杉與水杉都有著驚人的相似,其實只要對池杉與水杉稍加了解
  • 給應知應會一個科學合理的「定義」
    金欣製圖   設置應知應會內容然而一些單位信奉「多多益善」,擔心「百密一疏」,隨意擴大應知應會範圍,口袋書一本接一本、隨身記卡片一摞連一摞、電子答題系統一個賽一個,使官兵深陷書山題海之中,不堪重負。有的戰士無奈戲言:早要有背記應知應會這個勁頭,就不愁考不上大學了。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應付各種檢查抽考。
  • 水杉盆景應該怎麼養
    水杉是現今很多人會選擇養殖的盆景之一,不管是放在辦公室還是放在家中都是供人細細觀賞的植物盆景,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水杉盆景應該怎麼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閱讀喲。  水杉喜光和抗旱性,能夠淨化空氣,但是生長緩慢,移栽成活容易,是亞熱帶地區平原綠化的優良樹種,也是速生用材樹種,材質柔軟,適合各種木材和紙。  水杉盆景怎麼養?  在介紹盆景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它的生長環境。  一、成長環境  1、氣候溫暖溼潤,水杉盆景喜夏季涼爽,冬季下雪但卻不冷,極端低溫-8℃,極端高溫24℃左右。
  • 林草科普|水杉,復活的「化石」植物
    20世紀40年代以前,水杉還是「化石」植物,人們早已認定它與恐龍一樣,只有殘存於巖層中的遺蹟能夠證明其曾經存在過。然而就是20世紀40年代,水杉「活了」,成了「活化石」。水杉的發現轟動全球植物界。近70餘年,水杉在許多國家引種成功,再一次回到了千萬年前它曾踏足過的土地。
  • 挺拔無雙活化石——水杉
    導語:如果你見過水杉,一定忘不了它高大挺拔的身姿。水杉是一種古老的裸子植物,為何被稱為「活化石」呢,我們一起來走進它吧。水杉樹還充當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傳播友誼的使者,以下摘自2019年10月31日《中國綠色時報》,陳小林《中國水杉,絢麗的歷史遺存》一文。1972年,周恩來總理將2公斤水杉種子贈給金日成,表達中朝友好情誼。1978年2月,鄧小平贈給尼泊爾人民2棵水杉苗,並親手種在皇家植物園,尼泊爾人民稱它為「尼中友誼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