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如果你見過水杉,一定忘不了它高大挺拔的身姿。水杉是一種古老的裸子植物,為何被稱為「活化石」呢,我們一起來走進它吧。
2019年8月攝於青島農業大學原萊陽校區(萊陽農學院)
水杉是杉科水杉屬落葉喬木,樹形優美,尤其是成排的水杉樹更是挺拔俊秀,蔚為壯觀。
水杉樹幹筆直挺拔,可達30~40米,小枝下垂,枝條層層舒展,全樹呈塔形。
攝於2020年7月7日
葉條形,在小枝上排成兩列呈羽毛狀,秋季葉色變黃,與枝一同脫落。
攝於2020年7月7日
水杉樹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幼樹外層樹皮裂成薄片脫落,大樹外層樹皮裂成長條狀脫落。雨後樹幹吸水,顏色近黑色,把樹葉襯託得更加翠綠。
2019年8月攝於青島農業大學原萊陽校區(萊陽農學院)
水杉類植物是一種廣泛分布於白堊紀時期的植物,北半球許多地區都曾發現其化石。第四紀冰川後,這類植物似乎徹底消失了,植物學界認為水杉像恐龍一樣已經滅絕。後來是怎樣發現的呢?
關於其發現史,我查了很多資料。2018年6月10日,《中國綠色時報》刊登了北京林業大學張志翔教授等的《水杉,復活的「化石」植物》一文,該文對水杉的發現和鑑定歷史進行了細緻描述。摘錄如下:
1941年冬,中央大學幹鐸教授進入四川省境內2.5公裡左右的謀道溪(又名磨刀溪,原屬四川省萬縣,現屬湖北省利川市)時,一株高30餘米的大樹引起了他的注意,當地人稱之為「水桫」。由於當時新葉未發,而他又匆匆趕路,便未採集標本。幹鐸拜託當時萬縣農校教務主任楊龍興先生代為採集標本。
1942年,楊龍興先生將一份有葉、無花無果的標本託人送與幹鐸先生,幹鐸教授隨即送給樹木學教授郝景盛先生,請他鑑定,然而這份珍貴的標本後來不慎遺失了。
1943年7月,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技工王戰前往湖北西部神農架考察森林,經楊龍興介紹和建議,在經過謀道溪時採到水杉的枝葉、果實標本(僅缺失花)。王戰認為該標本是水松,並做了相關記載。
1945年夏,王戰將標本交給中央大學森林系樹木學教授鄭萬鈞鑑定。鄭萬鈞認為它的枝葉外形雖像水松,但葉對生,球果鱗片盾形、對生,既不是水松,也不是北美紅杉,在現存的杉松類中應該是一個新屬。
1946年秋,鄭萬鈞鑑於當時南京的有關資料不多,便將一份標本寄交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教授胡先驌博士,請他查閱文獻。經胡先驌查到,水杉標本和日本學者三木茂(Miki)1941年所發表的新屬形態相同,這一新屬是命名兩種化石植物建立的。由此確定,我國發現的這個新種應屬於化石屬的一種,是貨真價實的「活化石」。此前鄭萬鈞已根據在中國東北撫順及庫頁島採集的始新世化石標本訂正命名了水杉化石植物。
1948年5月,胡先驌和鄭萬鈞聯名發表《水杉新科技生存之水杉新種》一文,明確了水杉在植物進化系統中的重要地位,這一認定得到了國內外植物學、樹木學和古生物學界的高度評價。胡先驌經仔細觀察水杉線形葉在枝上交叉對生,呈假二列狀排列,糾正了以前誤認為水杉葉為對生、羽狀排列的描述。當時,日本的三木茂和我國的胡先驌、鄭萬鈞先後發現了日本化石種、中國化石種和中國現代水杉,這些發現震動了國際植物學界,引起了世界植物學家和古植物學家的極大興趣。
之後,重慶萬州、重慶石柱縣、湖北利川和湖南龍山、桑植均發現300餘年的巨樹。
水杉適應能力很強,能忍受零下30度的嚴寒,又不怕熱帶高溫。
自水杉被發現後,尤其是解放後,我國各地普遍引種,北至遼寧草河口、遼東半島,南至廣東廣州,東至江蘇、浙江,西至雲南昆明、四川成都、陝西武功,成為廣受歡迎的優質綠化樹種之一。
水杉被國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種栽培,北達北緯60度的列寧格勒及阿拉斯加等地,在零下34℃及47℃的低溫條件下能在野外越冬生長。
水杉樹還充當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傳播友誼的使者,以下摘自2019年10月31日《中國綠色時報》,陳小林《中國水杉,絢麗的歷史遺存》一文。
據2020年5月報導,最早發現的利川水杉古樹已高達35米,胸徑2.5米,冠幅22米,樹齡600多年,為世界上年齡最大、胸徑最粗的水杉樹,被稱作「水杉王」等。
位於山東省煙臺萊陽市的原萊陽農學院,一進校園南大門,是兩排筆直的水杉樹,樹齡較長(可惜我不知道其種植歷史),高大秀美,十分壯觀。校園內還有許多樹齡稍短的水杉樹,也是挺拔秀美。學校已搬遷到青島,可惜這些水杉不能隨行。本文水杉樹圖片除兩幅外均攝於此校園。
上海崇明島在過去的40年中陸續營造了大面積的水杉人工林, 在生態崇明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你喜歡水杉嗎,記得點讚啊。
我將陸續分享一系列特色植物介紹文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