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項目編號91114201和 J1210006),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領導的國際科研小組2月20日再次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羅紀兩棲蚊子及其幼態特徵》。蜥蝨(Saurophthirus)和恐怖蟲(Strashila)是所有昆蟲化石中最令人迷惑的兩個類群。2012年3月8日黃迪穎研究員等在《自然》雜誌首次報導了中國中生代巨型跳蚤的發現,指出蜥蝨(Saurophthirus)實際是一種白堊紀特化的巨型跳蚤。然而,恐怖蟲(Strashila)卻仍然是個迷。恐怖蟲1992年由俄羅斯科學家最先報導,學者們認為它與已知昆蟲有很 大區別,無法歸入任何昆蟲目,一些學者甚至為它建了一個新目。並認為它是翼龍的外寄生蟲,還有作者提出它們寄生於帶毛恐龍,它的螯狀後足用來抓握恐龍羽毛 的毛根。
根據我國內蒙寧城縣道虎溝中侏羅統九龍山組(距今約1.65億年)最新發現的13塊化石黃迪穎研究員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為恐怖蟲的生物屬性提出 了全新的答案,首次發現雌性個體與雄性完全不同:其後足不呈螯狀,腹部缺少成對側葉,就像一隻少了翅膀的普通蚊子,不具備任何外寄生蟲的特徵。更重要的是,一個雄蟲長有寬大的翅膀,顯然不符合寄生蟲的特徵。因而恐怖蟲並不是外寄生蟲。
通過詳細的化石解剖學研究,黃迪穎等認為,恐怖蟲和現代的蒼蠅、蚊子等同屬雙翅目,是其中一個原始小類群——纓翅蚊科 (Nymphomyiidae)的近親。雖然恐怖蟲的一些形態細節和纓翅蚊相似,但其雄蟲翅膀寬大,具有螯狀後足,腹部發育成對側葉,看上去仍與纓翅蚊相 去甚遠。有一種現生的沃氏纓翅蚊,它翅脈特徵和恐怖蟲十分相似,更奇特的是它的腹部具有類似的側葉,且僅出現於雄蟲。沃氏纓翅蚊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它們 從蛹羽化後,不久便脫掉翅膀,進入水中交配。幾十年內,生物學家只發現無翅個體,它們雖然會飛,但主要生活在水中。更有趣的是,它們在水中死亡後還常保持 交配姿態。可能與現代纓翅蚊一樣,恐怖蟲從蛹羽化後經過短暫飛行就脫掉翅膀進入水中交配,因而帶翅膀的恐怖蟲非常罕見。它們口器退化並不取食,成蟲僅有短 暫的生活周期。它們死亡後仍能保持交配姿勢。雄蟲的螯狀後足可能用於雄蟲間的爭鬥,以奪取交配權。
生物學家對沃氏纓翅蚊腹部側葉的功能並不了解。黃迪穎等認為恐怖蟲具有明顯的幼態持續現象,腹部的側葉實際就是退化的鰓。這展現了已發表的昆蟲化石中獨一無二的幼態持續現象。(來源:生物通)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