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從2017年4月份第一筆10元買入,到2020年4月份最後一筆34元賣出,一場長達3年的漫長(我最長的持股周期)持倉周期徹底結束,還是有必要寫篇文章紀念一下這段時間。
這是我持倉時間最長的一筆投資,也是倉位最大的一筆投資,也是投資收益絕對額最大的一筆投資。事實上,回過頭來看,2018年年初其實可以退出了,當然這是後視角。這筆投資有收穫也有教訓。
主要收穫來自持倉的心態和耐心,期間融創大起大落,反反覆覆大波動,我覺得以後也很難再見到這種類型的股票了,這對持倉耐心絕對是一個壓力測試。結局不能算完美,但也不算太壞。
最大的教訓,是一定要清楚為什麼當初要選擇持有這隻股票?持股時間久了,日久生情,可能會忘記這個初衷,這是很危險的。股票的價值來源於什麼?是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這是一切股票估值的基石。所以股票的價值來源於未來的成長,持續的成長,有價值的成長,有現金流含量的成長。沒有成長的股票,不值得投資。
幾點心得:
第一,增長才是股票投資最大的安全邊際。等到你認為低估的時刻買入,然後在你認為合理的時候賣出,這個太難了;市場在大部分時候是有效的,這個策略要求你超越大部分人的認知,你是對的還要跟大部分人不一樣,這個太難了。以合理甚至略貴的價格買入一個持續成長的股票,你不需要期望估值提升,業績的增長會帶來股價的增長甚至抹平估值的下移,增長的業績才是最大的安全邊際。融創在2017年為何暴漲,地板估值和市場偏見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原因是當然的銷售業績爆炸增長,從1500億直接幹到3600億,業績和估值雙擊帶來股價十倍增長。引爆點不在低估,而在業績爆炸增長,如果沒有業績爆炸增長,低估的永遠低估。如果要在成長和低估中進行排序,成長要排在低估的前面,很多人沒有搞明白這個道理,包括我自己,這是這幾年持股給我上的最大的一堂課。
第二,公司業務的透明度和清晰度能夠帶來估值的上移。公司業務清晰帶來報表清晰,簡簡單單,一看就明白,這樣的公司拿著放心,那些需要按計算器對各種營收、費用、利潤、表內表外進行調整的,估值是不可能高的,因為利潤的調節空間太大,沒有意義。現在的地產就是這樣,大地產公司已經進入低速增長區了,銷售每年增長個10%+都費老勁了,再看滯後的報表利潤毫無意義,如果沒有高分紅率,那小股東還能得到什麼呢?
第三,要有開放的心態和持續的學習能力。其實,我們都是賺的時代的錢,我們的投資回報都是這個大時代的饋贈,沒有公司能夠持久高速增長。對於二級市場投資人,需要持續投入精力下一個成長股,千萬不能固步自封,陷入曾經的成功模式裡不能出來。回頭看,2018年以來,好機會無數多,真的沒必要陷在一個行業和公司裡,但發掘好機會,需要的是開放的心態,不要對自己設限;需要的是持續學習的能力。那些認為抱著幾個龍頭股就可以高枕無憂的,是不切實際的,大概率未來回報平庸,憑什麼沒有任何付出就可以坐享高回報?市場的定價失誤不會常有。研究能力一定是一個持續投入的過程,如果不能享受這個過程,我覺得也不要期望高回報,甚至不要輕易涉足股票投資。
最後,還是感恩融創,感恩老孫,你是那個夜空最亮的星。
作者:希曼-seaman連結:https://xueqiu.com/8867897254/147397418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