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掌控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如同一個無形的「氣泡」,為人們劃分了一定的「私人區域」。
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接觸,就像是兩隻氣泡從分離慢慢走向交融。
電梯破壞了這種規則,它將一群陌生人硬生生地塞進同一隻黑匣子裡。
逼仄、狹窄、封閉……
當物理空間被無限度地縮小時,彼此間的關係卻並未達到同等程度的親密水平。
為了對抗焦慮,人們產生防禦式的反應
抱胸、抬頭、不說話……
2.角落是最安全的位置!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李·格雷博士發現,當人們進入電梯之後,會出現近乎本能的排位意識,與他人最大限度地保持距離。
隨著電梯越來越擁擠,這種排位的趨勢越來越像骰點圖。
一個人,隨意站在任何位置
兩個人,會佔據不同的角落,以保持最大的距離
三個人,下意識地站在三個角落裡,行成一個三角形
四個人,割據四方,行成一個四邊形
五個人,必有一人在夾縫中拓展空間
六個人,各自貼著兩邊的角落站立
每當走進一個新乘客,人們就挪動腳步,重新排位,就像一雙看不見的手在高處重新擲了一次骰子。
3.永遠不要做最特別的一個
電梯是孵化從眾行為最好的溫床。
在電梯實驗中,不知情的被試走入電梯,他會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依循其他人的行為,做出相似的反應。
實驗反覆進行……
三名實驗者背對門站立,被試會在困惑之餘,慢慢轉身。
當其他人都摘下禮帽,被試會在環顧四周之後,也摘下自己的帽子。
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被試會做出相似的反應,他們儘可能地與群體行為保持一致。這種對群體規範的服從又一次強化了「電梯禮儀」。
結語
電梯是一隻神秘的黑匣子,它會對你的行為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在一個無限逼仄的空間裡,壓縮你的個性。
當你終於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時,你會像千千萬萬個電梯人一樣,在這隻黑匣子裡,靜默與消亡。